用4个字概括孔子的一生在线收听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用四个字概括孔子的一生,就是“承礼启仁”。上集我们谈过孔子面对时代的危机,要化解价值上的虚无主义,怎么化解呢?就是“承礼启仁”。我们要谈以下三点,第一,从好学到创新。第二,承礼启仁何所指?第三,孔子一生可以作为见证。

第一,说到好学,孔子是不遑多让。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篇》。 好学就是爱好古代传授的知识和学问,孔子对于“五经六艺”非常娴熟,并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把古代的材料反复研究,有新的创建,要面对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天子失德,礼坏乐崩,社会要瓦解了,回到人性重新找到价值的来源,这就是孔子学习的背景。在古代像孔子这样好学,确实是不多见的。

第二,承礼启仁何所指?一般是讲“承先启后”只是描述发展的状态,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现在我们把内容加上去,孔子所承的先是礼乐制度,所启的后是仁义的仁,由真诚引发向善的力量,由内而发去行善避恶,这是承礼启仁。孔子最崇拜周公。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篇》

周公是他崇拜的偶像,非常羡慕周公“制礼作乐”,让周朝安定几百年。到孔子的时代,已经礼坏乐崩了,礼乐只剩下纯粹的形式,而没有实质的内涵。这怎么回事呢?就要看两句孔子说的话。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篇》。孔子特别强调不要光讲口号,说礼乐,难道只是玉帛跟钟鼓的形式吗?它的内涵在哪里?

那么另外一段话孔子说的更直接,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  孔子所谈的“仁”,就是真诚的心意。一个人如果不真诚,能用礼乐做什么?只是做做样子,外表好看,行礼如仪,作乐如常,但是没有真诚的情感,毫无意义。

我在大学教书四十年,有时看到学生在校园里迎面走过来,向我点个头表情有些勉强,我就知道你何必那么在乎形式呢?表情勉强并不是真的想对我鞠躬,何必呢!我们交往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真诚的心意,所做的事情只是符合礼仪,或者是演奏音乐,没有情感,只是做样子表演。何必呢?我们也会觉得这样不好。

孔子的承礼启仁,就是要把周公制礼作乐,希望安定社会的愿望接过来。调整了方法,要启发“仁”,就是内心真诚的心意。 孔子怎么去化解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呢?就是让真诚由内而发,去行善避恶。不用再靠外面的礼仪法律等规范,约束外在的表现,要让真诚由内而发。礼乐在古代可以合称,就用礼来代表。 用“承礼启仁”这四个字作为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合理的。

第三,孔子用他的一生作为见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我们简单说明一下,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在古代社会,一般乡村孩子只能接受庠序之教,就是乡村的教育,到十五岁为止。然后就要各自学习祖上传下来,到父亲这一代的工作。但孔子因为父亲很早过世,并没有特别的家业要传承。这个时候他立志求学,学得非常好,太多资料可以说明孔子在学习方面的成就。

三十而立,立于礼。孔子曾教自己的儿子“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 他对于古代的礼仪了解的特别透彻。

四十而不惑,就是明白人间的道理,不受情绪冲动所影响,用理性的态度去了解人生应该如何。换句话说,孔子把前面的礼接过来,了解为什么社会大乱,礼坏乐崩?之后就要开始转变,找到新的境界,让大家透过对新境界的理解,重新找到价值观的基础。

接着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关键。知天命是要把传统以来,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使命。天命不是简单的一个词,可以让你知道生命的价值跟意义何在,要如何安排这一生的发展。也就是能不能把“承礼启仁”的目标落实在工作上,从政做官。

孔子五十一岁出来从政,从县长做到中央建设方面的副长官(司空),再升到治安方面的长官,也就是司寇,位列大夫,再行摄相事,代理总理。到五十五岁时,鲁定公跟执政的季桓子对他政治上的改革有意见,理想得不到实现。就开始周游列国,希望能把他的思想传到诸侯国,让天下人都理解他的想法,一起来推动这个伟大的目标。从55-68岁开始周游列国。

六十而 〔耳〕顺,事实上“耳”是多余的字。他在六十岁前后周游列国,顺从天命。承礼启仁是他认为自己的天命所在,就去周游列国,希望达到这个目标,完成理想。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自己心里所要的一切,放手去做,但都不会违背规矩。“矩”就包括礼仪,法律所有的规范。内心真诚的去发展自我的愿望,就合乎“仁”,孔子所说的“仁”是非常完整而丰富的概念,象征的是每个人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从真诚开始肯定“人性向善”,通过教育学习了解什么是善,再“择善固执”,最高目标是“止于至善”。

这是孔子建构的儒家思想架构,再到《孟子》、《大学》、《中庸》、《易传》,把孔子的愿望都一步步加以证明。

今天学习这集应该知道,“礼”是各种规范,“仁”是真诚的心意。从此以后,我们在跟别人互动,遵守各种礼仪和法律的时候,也要用真诚作为基础,使我们的言行表现,有很稳固的立足点。这样才不辜负孔子的教导。这是孔子的基本思想,我们下一集要谈,你算是一个合格的人吗?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