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下看待《人生》这本书
文/陈华-胃肠外科
第一次阅读《人生》,大概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大学刚刚毕业不久,那时的我懵懵懂懂,好像对自己的人生也没什么思考。说句实话,更没有像马云那样子,在火车站捡到了这本《人生》,它从此改变了马云的人生。
由于要在稻读社科群分享这本书,近两个月内又读了两次《人生》,竟然读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味道,可能是上了年纪,加上2020年底中国成功脱贫,国家正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战略,当下阅读这本书就有了新的体会。结合我们当下人的思想变化,来探讨下《人生》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指导的意义。
《人生》情节简单,采取平铺直叙的写法,没有惊悚的情节和跌宕起伏的纠葛。路遥的写法,就像中国画的“留白”,给读者一个更客观、更理性、更丰富的思维的空间和过程。这留白处才恰恰是让人思索回味,甚至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才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电影《人生》剧照
高加林是男一号,高大英俊帅气,有知识有文化,但是没有家庭背景,是一个苦孩子。
高加林不想当农民,他不甘心成为一个泥腿子。这种想法,符合那代青年人的理想和追求,在那时,城市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素质人群,这应是当时一群人的真实想法,这种没有人物拔高的写法,使得这本小说贴土地而飞驰,更具真实感。
当然,现在的农村已大改貌了,大学生纷纷奔赴农村大天地,创造出可喜的成绩。在我们坎墩后边的现代农业园里就有对研究生夫妇,种植各种水果蔬菜小番茄火龙果等,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农村,扎根农村。
高加林在24岁时,遇到爱情和事业的双重打击,对他来说,不一定是坏事。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24岁走个弯路,跌个跤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高加林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依他的性格分析,他一定会奋起的。在人生这本书里,我们也可看到当时国家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而今,是十四五规划,改革的蓝图已经展开,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提到了历史的日程。其实,每个人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和大环境。
电影《人生》剧照
巧珍,是个美丽、贤惠、羞涩、朴素的善良姑娘,她内心强大,大胆追求爱情,主动向高加林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而当高加林抛弃她时,她虽然悲痛万分,但还是没有怪加林,还主动去帮助他。她对爱情的专一度较高,不怕别人议论、说闲话,敢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她亦较有心计,比如说她与高加林的首次偶遇,帮高加林卖馒头,给高加林准备鸡蛋等。
黄亚萍,是个率真美丽,家庭条件较好,有思想,有文化也有能力,心机比较重的一个人,她对自己的爱情是有附加条件的,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果以结婚为目的,巧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象,如果只是谈恋爱,黄亚萍会更招人喜欢。黄亚萍爱得时髦、大胆,她跟加林有共同话题,能玩到一块儿。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德顺爷。他阅历丰富,三观正,敢说敢做,比较率真,看事情透彻,德高望重,就连高明龙书记都尊称他为干爸,他唱信天游时,边笑边哭,回想着自己年轻时的一些事情,他为何单身一辈子的原因,简单几句,就把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人物一下子立起来了,变得非常丰满动人。
我也比较喜欢马拴,作者对这个人物描述不多,但可以看得出马栓是一个典型的好人,在知道高加林撬了墙角夺了巧珍之后,他对高加林不怨恨,反而检讨自己的不足,说高加林有知识有文化,是他配不上巧珍,而当高加林抛弃了巧珍以后,马栓第一时间上巧珍家去提亲,没有对巧珍进行嘲讽,反而珍之重之。
本书刻画的比较成功的一个人物是克南妈。她是一个反面的角色,是被道义谴责的对象,她告发了高加林,导致高加林失去了城市人的身份,又回到了农村。但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高加林确实是走了后门,做出了违法乱纪的事,克南妈作为一个母亲为自己的儿子出气,去举报,我觉得是无可厚非,她的尖酸刻薄,亦有环境的因素,当一个家只能靠女人冲在前时,未免会强势点。这人物刻画得生动、鲜活,接地气。
电影《人生》剧照
《人生》故事背景是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才刚开始,文化大革命的有些东西可能还有残留,百废待兴,刚开始包产到户,那时的农村还非常落后,高加林想脱离农村,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地方去,这符合那代年轻人的理想与抱负。高加林面临的事业的起伏和爱情的悲剧是人生的一个常态,是人生中很正常的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要勇敢的学会去面对人生起伏。
现如今,农村人想成为城市户口的人,已经很少了,反而是很多的青年拥有了知识后,到农村来创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
现在人的爱情观跟40年前的爱情观差别也是比较大的,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展现出了复杂的人性。我们一生都在追求人性的完善,当我们面对生活的诱惑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反复?
人生的坎坷是常态,
无论如何,都不要失去追求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