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第十七字——善
【甲骨文台历第十七字——善】
说起善这个字,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说出几个相关的词语或者短句,
比如:上善若水,善良,真善美,与人为善,善有善报,
多多益善,弃恶扬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等等,还有很多。
今天我们就从用法,字形,演变,字义来说说这个善字。
我们先从善的用法入手,
试着理解一下善的含义,
然后再从字形和演变来认识一下善的本意。
先说一下《论语》中对善的描述。
最常用的就是那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篇第七》
这里强调的是孔子的那种好学,乐学的求学精神。
做学问不局限在书本上,课堂上,学校里,
善于做学问的人不讲场合,学问无处不在,
只要多人相处,别人肯定有比自己强的地方,
那么自己就要跟别人学习他们擅长的技能,
如果别人身上有一些不好的地方,
那么我就要努力改掉自己身上同样的毛病,如果有的话。
这里的三是概数,就跟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一样,
曾子肯定一天不一定只自省三次,可能多次。
所以,这里的三人行,指的是多人的意思,不一定是三个人。
其实这句话里还有一个潜台词,
也就是说自己首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积极向上的心,
否则,就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
难的就是如果跟恶人在一起,
自己不变成恶人,反而能够影响恶人向善。
另,就算是恶人,他们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所以,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们要看清楚对方身上的优点,
发现别人的长处,就算对方是一个恶人。
所以这里用的是必。
自己首先要守住自己的本性,
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发现别人的长处,
学习别人的优点,
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不断提升,
孔子就是这样一路成为圣人的。
【甲骨文台历,第十七字,善,字义和文献出处】
论语中还有其他几处说到善的地方,如下:
《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子贡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述而篇第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泰伯篇第八》:子曰:‘为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从这几句话当中,不难看出,
善有名词形式,有动词,有形容词和副词形式。
【三字经】
现在我们来看看《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背诵,
也有很多人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和理解。
但实际上,这短短的四句话是很有出处的。
首先,关于性善论的理论依据出处是《孟子》,原文如下。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省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告子》
从《告子》这段话中,我们知道 了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告子是主张人性非善非恶的,或者即善即恶,
而孟子主张是人性本善的,
孟子还列出了人性与生俱来的四个心:
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心还分别对应仁义礼智之四端,
孟子还说,这仁义礼智四端是不受外界影响的,是与生俱来的。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因为有这四心,四端,又是与生俱来,所以,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可见,孟子说的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而告子说的是人的后天的习性。
【善,古文字写法,《古文字诂林》】
另外,还有一个人,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说的是人的禀性。
禀性,也就是受人的欲望驱使的,自私的。
为什么说孔孟之道?
就是因为孟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都主张人性本善的。
而这个善,每个人都有,所以说性相近,
随着人的成长,人会被自己的欲望所蒙蔽,
于是就会受后天环境影响,形成自私的习性,所以说习相远。
而这句话:性相近,习相远,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孔子说的。如下: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所以说,《三字经》第一句话大有来处。
关于善,在另一部经典《道德经》中也有几个重要的出处;
第一个就是:(在语音中竟然没说到这个)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第二个就是: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第三十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可见,善,这个概念,在先秦文献中,非常重要。
尤其是人们对善的追求还是很高的。
关于《道德经》中对善的描述,
这里我就谈一下对:善者果而已的看法。
做好一个事情,要把握三个点,
第一就是事情的开始,其次是事情的发展,最后事情的结局。
如果这三点都把握好了,那么这个事情肯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当然,不同的人会看重不同的节点。
比如:生活中经常会听有人说,我的初衷是好的啊,我是好意啊,
说这话的人往往没有把握好过程和结局。
甚至一般都没有好的结局。
也有的人情愿享受事情的过程,不看重事情的结局,
这种人往往也没有把事情做好。
【国学大师,善,演变】
所以,《道德经》中,强调的就是事情的结果。
很简单,很直接,很不讲情面。
不要浪费时间和感情,直接谈结果。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做事,肯定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的。
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结果,再注意一下做事的动机和过程,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达到这个结果,那只能宽慰自己:
至少我享受了过程。
但是,在老子眼里,一切以结果定。
什么是真正的善者?就是有一个好的结果而已。
如果事情已经结束,就算没有取得一个好的结果,
也不要去纠结。
如果事情有一个好的结果,那也不用去夸赞自己。
因为老子说的清楚:善者,果而已矣。
那么怎么样才是一个好的结果呢?
《大学》中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止于至善。
下面我们来从古文字字形来分析一下善的本意。
【甲骨文台历,第十七字,善,演变】
【《甲骨文字典》,善】
根据善的古文字写法,
可以看出来,善由两部分组成:从羊,从目。
在《说文解字》中,善的写法变成了:从羊,从誩。
古文字从目,或者瞿,小篆从言,或者誩。
一个是眼睛,一个是话语。
羊是一样的。表示美好的事物。
所以,善的甲骨文和小篆都是会意字。
即,十目所视,或者交口传颂的都是美好的事情。
也就是说,如果只有少部分人赞同,
看起来挺好的事情,最后也不一定好。
就算是大部分都认同的,也未必是好事。
只有最大多数人都一致认同(目或言)的好事,
才是真正的好事。即善。
【王力,古汉语字典】
【直播课书写作品:上善若水】
总结一下今天的善字,
人性本善本天性
孔孟儒家所主张
四心四端生固有
从善如流三人师
善者果已人之意
止于至善勿强求
上善若水不与争
积善之家有余庆
【扫描上方二维码,免费回听直播实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