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老师说论语之——学而(中二)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于子贡说“夫子每到达至于这个国家之邦以后,必定要知道其国的为政状况。是打算到此谋取官职,还是打算提供某些参考的意见呢?”子贡则回答说:“咱们的老夫子是温顺、良善、谦恭、俭朴、礼让之人,由此得到了那么渊博的学问和众人的尊重。老夫子之所求的是,他总是与其他人之所求则完全是不同的。”

——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元。比孔子小四十岁。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之中最聪明而能干的弟子。

——南怀瑾说,这一段是说,有一天子禽问孔子的话。如果改编作话剧,那一定是一场很滑稽,很有趣,令人莞尔的戏。好像是子禽悄悄地扯了子贡的袖子,把他拉到门边,避开了孔子的视线,然后压低嗓门轻轻地问道:“喂!子贡!我问你,我们这位老师,到了每一个国家都要打听人家的政治。他是想官做?还是想提供人家一点什么意见?使这些国家富强起来?”子贡回答得很妙。他说:“我们的老师是温、良、恭、俭、让得之得的。老弟!夫子不是像你们这一般思想。对于一件事总是把人家推开,自己抢过来干的。他是谦让给人家。实在推不开了,才勉强出来自己做的。假如你认为老师是为了求官做,也恐怕与一般人的求官,求职,求功名的路线两样吧!”可见,他没有作正面答复,只把反面的道理告诉子禽。等于对年轻后进同学的一种教育方法。这方法是启发式的,不作正面回答。要受教育的人自己去思考判断。

——每一个国家的风气都跟教育相关。《礼记·经解》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达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这段话讲,进入一个国家,看看民风就知道这个国家的教育状况了。民风温良、柔顺而敦厚是“诗经”教育的结果;疏阔、通达而知远古之事是“书经”教的结果;深广、渊博、简易、善良是“乐经”教育的结果;清洁、安静、精致、细微,是“易经”教育的结果;谦恭、俭朴、庄重尊敬,是“礼”教育的结果;属于言辞准确,善于比较往事得失,则是“春秋”教育的结果。若是诗的教育缺失了,人们就显得愚笨;书的教育缺失了,人们就显得矫情狡诈;乐的教育缺失了,人们就显得奢侈张扬;易的教育缺失了,人们就显得贪婪吝啬而奸贼;礼的教育缺失了,人们的言行就显得令人心烦;春秋的教育缺失了,人心就显得糊涂混乱。那些国家的民风显得温良、柔顺、敦厚而不愚蠢是深于理解诗的结果;疏阔、通达、深知远古之事而不诬陷他人则是深于理解“书”的结果;深广、渊博、简易、善良而不奢侈则是深入理解“乐”的结果;清洁、安静、精致、细微而不奸贼,则是深于理解“易”的结果;谦恭、俭朴、庄重尊敬而不让人心烦则是深于理解“礼”的结果;属于言辞准确,善于比较往事得失而不混乱,则是深于理解“春秋”结果。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活着的时候,观察这个人的志向;父亲死了以后就要观察这个人的言行举止。三年之中没有改变父亲的做人之道,就可以说是孝顺了。”

——述评: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父亲本身做人的品位如何?父亲的人品高尚,孩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做人之道。若是父亲做人的人品卑劣,那孩子凭什么还要遵循父亲的做人准则呢?事实上,这个观点是针对绝大多数人的父亲而言。特别是临终的老人之言,往往都是恳切而中肯。故而曾参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绝大多数的父亲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绝大多数的父亲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总体而言还是善良的,忠厚的,勤奋的俭朴的。作为孩子理解父亲,体谅父亲,在父亲过世之后,还能继续按照父亲的持家之道继续生活。这样的孩子应该就是孝顺的。

(未完待续)

已往相关文章

桑老师说论语之——学而(中一)

桑老师说论语之——学而(上)

桑老师说论语之——开篇

桑老师说论语之——序言

(0)

相关推荐

  • #每日学论语#5.13【2016-10-19】

    #每日学论语#5.13[2016-10-19]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已." [译文] 子贡说:"老师关于<诗&g ...

  • 再读《论语》:学而第一.10

    再读<论语> 学而第一 十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5)?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学而第一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 ...

  • 【孔门】陈亢:问一得三,力阻人殉(上)

    陈亢字子亢,又字子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无陈亢,<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列其为孔子弟子,并且说他"少孔子四十岁".<论语>中有三个段落谈 ...

  • 【孔门】曾参:最讲孝道,述编《孝经》(上)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正因为这段记载,使得后世认为 ...

  • 师傅 师父 夫子......傻傻分不清?让最深情的师徒告诉你!

    有一部电视剧,已经跨越了年龄上的差距:六十岁以上,六岁以下,看起来都毫无压力:而且,或许都不止一次的看过.若就剧情或人物交流起来,恐怕也没什么代沟......剧中没有女主人公,几乎全都是男性主人公:最 ...

  • 桑老师说论语之——学而(下二)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为饱,居住的屋室不求安逸.敏捷地处理各种事情,而且还谨慎于自己的言行. ...

  • 桑老师说论语之——学而(下一)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知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貌.礼仪.礼节的使用,就是以达到和谐.和睦.和平 ...

  • 桑老师说论语之——学而(中一)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品德高尚的君子若不能自重,不能自尊,就不会有威信:学习过的各种做人的知识也不能巩固 ...

  • 桑老师说论语之——学而(上)

    桑老师说论语之——学而(上)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二)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貌.礼仪.礼节的使用,必以达到和谐.和睦.和平相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四)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为饱,居住的屋室不要求安逸.敏捷地处理各种事情,谨慎自己的言行.这样做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五)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六)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忧患别人不知道你自己,应该忧患你并不真正知道别人." --述评:<论语·尧曰>在最后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七)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见到贤德之人,马上就具有了贤德之心,并改变了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