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藏翰墨 风檐流书香
古村藏翰墨 风檐流书香
——西樵上金瓯松塘村去来掠记
5月24日下午,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祠堂生态调研组一行,在区氏宗亲会区炳全会长的带领下,参观走访了松塘村和该村的祠堂群落。
下午3点左右,我们一行到了松塘村牌坊口。早已在村口等待我们多时的几位区氏宗长随即带我们入村参观。
一、古老松塘掠记
松塘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南部,是该镇上金瓯村委会管辖的一个自然村。松塘村人口不算多,现在册人口18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人为区姓,村中祠堂均为区族之祠堂。
松塘村历史悠久,自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开村至今已有747年历史。松塘始祖公是区世来(宋朝儒士区桂林之子),由广东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此,开始以姓名村——“区村”,开村300年后改名“松塘”。据区会长介绍,松塘村虽然开村很早,但早期人丁不兴旺,后来得到堪舆大师指点,在村内开挖了占地十多亩的月形池塘(后人称其为“月池”),村内人丁才兴旺起来。
至于松塘村名字的由来,据区会长说,因村中有多达七口池塘连片,甚为奇观,加之村南的华岭岗麓曾有古松神树一株,《松塘村古名胜纪》有载:村南“舟华岗上有乔松,不知年代,高逾百尺,大可十围,秀丽如伞,凉飙乍起,则清声远播,满壑洪涛。”故取“松”、“塘”而得名松塘村。
松塘村村容村貌整洁明净,街巷井然,古朴鲜活,人文风水布局合理。自清朝始,这里文风鼎盛,书香味浓,人才辈出,闻名遐迩。正是松塘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沉厚的历史文化,2015年,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摄制组,在松塘村制作纪录片《松塘村▪明理养德》篇,通过中央电视台国际平道向世界推介松塘村;广东电视台大型人文纪录片《岭南屋语》选址松塘村作为拍摄点。
荷塘
公园文化广场
二、人文景观与环境布局完美的古村落
从村口大牌坊入村,眼前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生机勃勃的荷塘,宽阔的月池,恬静闲憩的公园,干净古朴的麻石街巷,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令人诧异的是,在新旧民居簇拥下,一座座成排连片古风扑面的祠堂、书塾学舍古建筑群耸立于宽阔的池塘边上。
松塘村环山而建,四周遍布丘陵山包,分别被文阁岗、金钟岗、飞燕岗、珍岗、老东岗相依环绕,中央是低洼地,形成一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宜人安居宝地。
在村的外围,有三个小山岗,呈太师椅状,稳稳的环护着松塘村,村口向东,从风水布局上说有“紫气东来”与“藏风纳气”之意,又寓意“三台献瑞”。
松塘村村落以村中7口水塘为中心点,两侧房屋依山就势而建,以线状巷陌梳式布局,前为宗祠,后为房屋,在上百条闾闬巷道呈线状式向村子的四周呈放射状分散开来,村民称这样的布局为“巷巷朝塘、百巷归源”。整个布局规划巧妙地将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因素完美地结合,也契合了宗族文化敦睦融和的核心理念,形成一个独具岭南特色的村落。
2010年始,松塘村民自觉组织起来,捐钱二百多万元,成立松塘村翰林文化协会,出钱出力。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对古村进行了保育活化,修旧复旧,很好地保留了传统古建筑群落。
三、名门望族,非凡府邸
松塘古村区氏世家显赫,历代文人名人达官显要迭出,在中国科举时代乃至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历史进程的演进,松塘村区氏家族在中华百族中尤显瞩目。
松塘区氏宗祠 是奉祀松塘始祖世来公及后列祖的祠堂。祠内“保滋堂”匾。
世大夫家庙 奉祀孟房六世祖子杰公及后列祖祖祠。内“天昌堂”匾
见五大夫祠 见五祖祠乃奉祀孙区庆云祖祠。祠内“永昌堂”匾。
樵侣祖祠 奉祀仲房八世祖樵侣公及后列祖的祖祠。“启佑房”匾。
东山祖祠 奉祀仲房八世祖东山公及后列祖祖祠
在松塘村这些古建筑群中,其“坊间”甚为其显,如舟华坊、华宁坊、仲文坊、忠心坊、塘西坊、桂阳坊、桂香坊、松北坊等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区氏宗祠”、“六世祖祠”、“见(音读xian)五大夫祠”、世大夫家庙、大夫家庙、存石祖祠、“东山祖祠”、“樵侣祖祠”、“明德社学”,“养正书舍”、“培元书舍”、“汇川家塾”、“孔圣庙”、“司马第”、“太史第”和区梦觉故居等。自明清以来,松塘区氏一族“四游东观、六捷南宫”(出过进士六人,其中翰林大学士四人),故得“翰林村”之美誉。在“区氏宗祠”门前立着一块块功名碑,足可见证松塘村区氏家族历史的辉煌和引以为傲的荣耀。
孔圣庙 原为文昌庙,始建于宋,历事修建。庙内供奉文昌、魁星、孔子。
区大典故居太史第
区钟询故居司马第
四、崇文重教,世代书香
数百年来,松塘村区氏族人始终人才辈出,这和他们一直以来世代崇文重教,秉承“崇文尚学,读书积德”的祖训和严谨的家风家教不无关系。时至今天,松塘村坊间依然流传着:“家有两斗糠,供仔上学堂”、“家无读书子,功名何处来”、“虽无厚产堪遗后,尚有残篇可课孙”等激励儿孙勤奋读书的口头教诲,书香世代得以相传。得益于良好的家教家风和传统文化传承,近现代名人学者比比皆是,其中包括民国时期考取上海通财大学、中山大学的区伯雄、区永鎏、区永典;民国时期著名革命家区梦觉、区觉孟;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著名战士区子贤等。解放后,1977年恢复高考三十年,村内共180人考取大学。
村训牌匾
正是因为如此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松塘村才于2009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12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2月被评为广东名村;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之《松塘村.明理养德》拍摄地
五、六捷四游天尺五 桥梓棣华揽魁星
松塘村的另一个特色来自沉厚的祠堂文化,而祠堂文化往往是儒学文化的反映。
在上金瓯松塘村,区族宗祠中松塘村区氏宗祠算是最早的祠堂,建于明神宗万历39年(1611年,1910年重修),奉祀着松塘始祖世来公及后列祖的牌位。
松塘村区氏宗祠文化广场
而位于上金瓯的区氏大宗祠(又名五桂祠),建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比松塘村区氏宗祠晚了足足202年,却为何称其为“大宗祠”呢?原来,五桂祠乃是南海金瓯松塘、圣堂、东乡、南乡、西乡五房区族共建的合族祠。
五桂祠绘图
上金瓯区氏大宗祠分为三进间,主祀上金瓯区氏始祖桂林公,及松塘之世来公、圣堂之世从公、东乡之基南公、南乡之茂昌公、西乡之茂贤公。这里供奉的先祖大都是一些显赫人物。往昔“五桂祠”的大堂盈联曾用“六捷南宫”(含指区玉麟、区谔良、区湛森、区大典、区大原、西乡房区天骥等六位进士)、“四游东观”(指区玉麟、区谔良、区大典、区大原四人进入翰林院)、“乔梓双魁”(指区次颜和区庆云父子皆为举人)、“棣华一榜”(指区若瑶、区大球、区赞森、区浩清四兄弟同榜中举)来总括。这些去天尺五的显赫先祖,其衍派后人出过不少文人才隽,虽不见经传,可在科甲时代同样见证松塘区氏族人的辉煌。
重门紧锁,锁住了乡愁,也锁住了出路
令人遗憾的是,五桂祠于1976年被当时的上金瓯生产大队拆毁,将拆下的砖木材料重建了一所学校。时至今日,每当提及此事时,上金瓯松塘村的区族人心里都有几分难言的遗憾。
六、写好宗祠文化篇章,打造历史古村名片
松塘村民风淳朴,文化韵味浓郁,民俗风情厚重。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如此厚重的古村落,在我省乃至全国是少有的。这是前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将随着时代的久远而更加弥足珍贵,更有历史价值。然而,如何保护好松塘村的历史文化宝藏?如何利用好历史文化宝藏?如何让历史文化宝藏增值?如何让历史文化宝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实质性意义?如何助力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等等,这是一个值得松塘村人深入探讨的科学课题。
一年一度的开笔礼
传统上松塘村有集体祭祖的习俗,祭祖的规仪套路也体现出松塘村人独特的民俗文化。如:拜祭当日午后,村民先集合于祠堂,拜祭一至五世祖。祭六世开房以及后列祖,则分别由所属孟、仲、季各房后裔参与等。在祭祀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的仪轨规则,包括祭文的诵读等,这些东西都可以作为非遗物质传承下来。
松塘村习俗“烧番塔”
除了各宗祠祭祀活动外,村里一年下来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文化活动。如:按俗例逢子、卯、午、酉年(三年一届)的正月初四日举行出色巡游;农历六月二十四关帝诞;八月十五日“烧番塔”;10月3日孔子诞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彰显了翰林家族的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以翰林文化为特色,做好文化产业这篇文章,推动松塘村旅游产业发展。据了解,上金瓯村委会已经与当地旅游部门签订协议,正在推动松塘村文化古村落旅游。
松塘村古老的旗杆夹。
当然,从长远发展考量这远远不够。松塘村还有巨大的潜能可以挖掘,必须建立一个长效发展机制,充分利用古村落和古祠堂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学术研究单位联袂,深挖钩沉宗祠故事,打造靓丽的松塘村文化名片。
七、古建维保任重道远,文化祠堂建设在路上
松塘村在古建筑维保方面做的工作比较到位,在众多祠堂中,除了五桂祠迁移原址外,大都基本按原址保存下来。还有历史名人的府第、故居都保存完好,如区大原故居''司马第''、区大典故居''太史第''及区梦觉故居等也保存得很好。一大批精妙绝伦的祠联、堂联、匾额、门楼巷名、族训村训、祖德格言,以及历代公益善举之引文、碑铭、赋咏、松塘古八景的《松塘古名胜纪》等古人的遗墨瑰宝也得到很好保存。
区梦觉故居
但有一点令人惋叹的是,我们在参观“培元书舍”时,发现上堂四周层层叠叠堆满古碑帖。据区会长介绍,全广东省现存210块古碑帖,“培元书舍”就收藏了100多块。目前,这些古碑帖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平时也无人打理,铺满尘埃,散乱地堆放在潮湿的地上,实在令人惋惜。
被弃置培元书舍内的古碑帖
古建维保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除政府支持外,松塘村自身也要有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设立祠庙管理架构。而这个架构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打造氏族文化产业,激活古建筑产业自生功能,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在走马观花过程中,我发现大多祠堂缺少“灵气”,我说的这个“灵气”是来自于祠堂本身,也就是祠堂的“灵魂”。祠堂的灵魂来源于祠堂文化,没有文化的祠堂就没有“灵魂”。
孔圣庙介绍碑文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推动祠堂文化建设,经过系统性祠堂文化工程建设,促使祠堂文化向文化祠堂转变,提升到具有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并符合新时代文化祠堂建设的要求,满足新一代人的精神需求,达至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民族信仰自觉回归的目的。
松塘村在这方面具足基础,大有作为,值得探讨。
八、结尾
松塘古祠多,松塘古祠的故事也多。只要你叩开古祠高大厚重的木门,踏足磨蚀的青石板上,在古祠梁柱间、精雕细绘的风檐下、楹联隽永的文字里......总能触摸到被岁月锈蚀的故事。
由于这次造访松塘村重点是做古建筑祠堂生态调研,很多散落坊间的传说和轶闻趣事在这就不多铺开表述了,留待有机会再以散记形式和大家分享吧。
省氏族文化研究会祠堂生态调研组与区氏宗长合影
本文参考资料:
区炳全资料提供
佛山资讯网
佛山档案与方志馆
《松塘村古名胜纪》
本文部分照片由松塘村提供,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