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译文全集首次推出,他的翻译和创作显示了生命的变化和体悟
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一生著述广博,兼有多重身份。作为诗人,他被鲁迅先生称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十四行集》把新诗从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推进到中国式的现代主义。作为翻译家,他从事翻译工作近 60 年,堪称中国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近日,世纪文景推出四卷本《冯至译文全集》,该书是冯先生译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其中包含数种目前市面上已绝版的译作,不少见证冯先生学术生涯的珍贵图片更是首次在出版物中亮相。
日前,《冯至译文全集》上海分享会举行,学者卫茂平、张新颖、张定浩出席活动,共同探讨冯至先生的创作与翻译——
他的翻译和创作,与他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冯至先生晚年有一篇名为《外来的养分》的文章,系统谈论了自己一生受到影响最深的两位外国作家,一位是歌德,一位则是里尔克。无疑,他从德国文学所受到的“外来的养分”,影响了他的创作,也影响了他的翻译选择。
冯至先生
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四卷本《冯至译文全集》,是冯至先生译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卷一收录了冯至翻译的歌德、荷尔德林、海涅、尼采、格奥尔格、里尔克、布莱希特等诗人的作品以及部分民歌,卷二收录了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和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卷三为歌德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卷四是《歌德年谱》、海涅散文《哈尔茨山游记》、捷克作家魏斯柯普夫的短篇小说集《远方的歌声》及集外译文。近日,学者卫茂平、张新颖、张定浩出席该书上海分享会,与读者探讨冯至的翻译与创作。
“我偏爱冯至,是因为他编过《德语文学史》,培养了一大批德语人才,而他作为诗人又是中国新诗的一位杰出代表,中国德语界能够像他这样涉及诗歌创作、文学研究、文学翻译的人并不多。”在卫茂平看来,冯至的特别之处正在于此。“这套译文全集的后三卷,冯至的译文基本上都是首译,在这之前没有人译过,这是非常不简单的。这无形之中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译者的标杆,重译和首译对译者来说付出的劳动是完全不一样的。冯先生从上世纪30年代时期就开始翻译,一直译至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工作是非常了不起的。”
冯至译荷尔德林《给运命女神》手稿
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德语原文翻译的文学作品并不丰裕,冯至填补了这个空白。而他自己,也是为数不多的受德语影响的现代诗人。如张新颖所言,中国新诗受外国诗歌影响,从语言的角度来说绝大多数是英美诗歌以及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受德语影响的非常少,因此冯至比较特殊。1935年鲁迅先生称冯至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判断标准是冯至与1927年和1929年推出的两本诗集《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这两本诗集受德国浪漫主义影响深刻。“但这时候冯至最好的诗还没有写出来。他最好的诗是1941年写的《十四行集》,之所以会写出不同于青年时代的《十四行集》,与他1930年出国至1935年6月回国,正好碰上很混乱的局势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外来的养分’对于冯至的阅读以及翻译还有创作,实实在在地构成了生命的影响。”
对谈现场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新颖认为冯至的翻译和他个人的生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和他个人的创作联系在一起,“翻译什么,他是精挑细选的,一定是跟他生命发生特别密切关系的他才来做,而跟他个人生命发生密切关系的,也有可能跟我们的读者发生关系。”卷三的《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并不是歌德最好的小说,冯至为什么会翻译它?这本小说里,主人公为了寻求戏剧艺术跟随一个剧团四处演戏,经历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觉得很没有意思,这段日子只是在虚度光阴。后来他遇见了一个牧师,在聊天的时候他对牧师说,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这几年都浪费了。牧师则说,你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在你的生命里面留下痕迹,成为你生命的养分,然后促使你生命发生变化,让你成长。这或许正是冯至翻译它的原因所在,“冯至的一生都很重视关于生命的变化、关于这个变化里人怎么学习。”
高莽画冯至先生
无论是翻译或者创作,都和冯至的生命变化相关。在张定浩看来,在冯至的一生中,歌德对他影响很大,但是里尔克弥补了他的某些缺陷。“他在上世纪20年代受到德国浪漫主义的深刻影响,在遇到里尔克后开始变化,他从里尔克的作品中,可能学会了如何忍耐,如何工作。歌德和里尔克共同构成了冯至的两面。冯至曾说到歌德和里尔克的共同点,说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感到很寂寞,但他们并不是与时代隔绝的,恰恰相反,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跟社会保持交往。歌德可能通过他的公共职位,里尔克可能通过书信跟友人往来。冯至敏锐地看到了诗歌要表达的就是,一切都是有关的,一切东西都是紧紧相关的。而这样的思想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曾出现过:有两种力量,爱的力量让一切联系在一起,恨的力量让一切元素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