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雅贝斯丨一部穿越于思想、人文、文学和艺术之间的作品

20世纪的法国文坛巨星云集,大师辈出。其中,集诗人、作家、哲学和宗教思想家于一身,与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并称四大法语作家的埃德蒙·雅贝斯绝对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

先看看诸位名家如何评价他吧:

勒内·夏尔[1]说,他的作品“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是绝无仅有的……”

加布里埃尔·布努尔[2]说,“信仰的渴望、求真的意志,化作这位诗人前行的内在动力。他的诗弥散出他特有的智慧、特有的风格……”;

雅克·德里达[3]说,他的作品中“对书写的激情、对文字的厮守……就是一个族群和书写的同命之根……它将‘来自那本书的种族……’的历史嫁接于作为文字意义的那个绝对源头之上,也就是说,他将该种族的历史嫁接进了历史性本身……”;

哈罗德·布鲁姆[4]将他的《问题之书》和《诗选》列入其《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

而安德烈·维尔泰[5]则在《与雅贝斯同在》(Avec Jabès)一诗中径自表达了对他的钦敬:

荒漠之源在圣书里。

圣书之源在荒漠中。

书写,献给沙和赤裸的光。

话语,萦绕孤寂与虚空。

遗忘的指间,深邃记忆的回声。

创造出的手,探索,涂抹。

当绒蓟死去,声音消融。

迂回再无踪影。

在你在场的符号里,你质疑。

在你影子的垂落中,你聆听。

在你缺席的门槛上,你目视神凝。

再也没有了难解之谜。

荒漠之源就在你心中。

古人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我们只有了解了雅贝斯的生活思想和他写作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其所处时代的脉搏,识之,友之,体味之,或许方能有所共鸣,一窥其作品之堂奥。

埃德蒙·雅贝斯,1912年4月16日生于开罗一个讲法语的犹太人家庭,自幼深受法国文化熏陶。年轻时,他目睹自己的姐姐难产而死,受到莫大刺激,从此开始写诗。1929年起开始发表作品。1935年与阿莱特·科昂(Arlette Cohen,1914—1992)结婚,婚后首次去巴黎,拜访了久通书信、神交多年的犹太裔诗人马克斯·雅各布[6],并与保罗·艾吕雅[7]结下深厚的友谊。

他与超现实主义诗人群体往来密切,但拒绝加入他们的团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惨烈令雅贝斯不堪回首。战后的1945年,他成为多家法国文学期刊特别是著名的《新法兰西评论》[8]的撰稿人。

1957年是雅贝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9]爆发,埃及政府宣布驱逐犹太居民,四十五岁的雅贝斯被迫放弃了他在开罗的全部财产,举家流亡法国,定居巴黎,直至去世。惨痛的流亡经历令雅贝斯刻骨铭心,对他此后的思想发展和创作轨迹影响至深。

身在异国他乡,雅贝斯将背井离乡的感受化作文学创作的源泉,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语言的诘问和对文学的思索,并自觉地向犹太传统文化靠拢。雅贝斯后来谈到,正是这次流亡改变了他的人生,迫使他不得不重新面对并审视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并促使他开始重新研读犹太教经典。雅贝斯说,在流亡中面对自己犹太人身份的经历以及对犹太教经典教义的研究,正是他此后一系列作品的来源。

1967年,雅贝斯选择加入法国国籍。

雅贝斯是一位书写流亡与荒漠、话语与沉默的作家。针对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关于“奥斯威辛之后没有诗歌”的观点[13],雅贝斯认为纳粹大屠杀的惨剧(以及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排犹色彩)不仅有助于探索犹太人的身份及其生存的语境,也是反思文学与诗歌固有生命力的重要场域。

阿多诺将大屠杀视为诗歌终结的标志,雅贝斯则认为这正是诗歌的一个重要开端,是一种修正。基于这一体认,他的诗集《我构筑我的家园》(Je bâtis ma demeure)于1959年出版,收录了他1943—1957年间的诗作,由他的好友、诗人和作家加布里埃尔·布努尔作序。雅贝斯在这部诗集的前言中写道:“从开篇到二战的那些年,犹如一段漫长的回溯之旅。那正是我从最温情的童年到创作《为食人妖的盛筵而歌》那段时期。而与此同时,死亡却在四处疯狂肆虐。一切都在崩塌之际,这些诗不啻拯救的话语。”

此后,雅贝斯呕心沥血十余年,创作出七卷本《问题之书》(Le Livre des Questions,1963—1973),并于其后陆续创作了三卷本《相似之书》(Le Livre des Ressemblances,1976—1980)、四卷本《界限之书》(Le Livre des Limites,1982—1987)和一卷本《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Un Étranger avec, sous le Bras, un Livre de petit Format,1989)——这十五卷作品构成了雅贝斯最负盛名的“问题之书系列”(Le Cycle du Livre des Questions)。

除上述作品外,雅贝斯还创作了随笔集《边缘之书》(Le Livre des Marges,1975—1984)、《对开端的渴望·对唯一终结的焦虑》(Désir d’un commencement Angoisse d’une seule fin,1991)、短诗集《叙事》(Récit,1979)、《记忆和手》(La mémoire et la main,1974—1980)、《召唤》(L’appel,1985—1988)以及遗作《好客之书》(Le Livre de l’Hospitalité,1991)等。

1991年1月2日,雅贝斯在巴黎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雅贝斯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十分独特,实难定义和归类。他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曾说,他始终为实现“一本书”的梦想所困扰,就是说,想完成堪称真正的诗的一本书,“因此我梦想这样一部作品:一部不会归入任何范畴、不会属于任何类型的作品,却包罗万象;一部难以定义的作品,却因定义的缺席而大可清晰地自我定义;一部未回应任何名字的作品,却一一担负起了那些名字;一部横无际涯的作品;一部涵盖天空中的大地、大地上的天空的作品;一部重新集结起空间所有游离之字词的作品,没人会怀疑这些字词的孤寂与难堪;一处所有痴迷于造物主——某个疯狂之欲望的尚未餍足之欲望——的场域之外的场域;最后,一部以碎片方式交稿的作品,其每个碎片都会成为另一本书的开端……”。

美国诗人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1992年在其随笔集《饥饿的艺术》(L’Art de la faim)中这样评价他的独特文体:“(那些作品)既非小说,也非诗歌,既非文论,又非戏剧,但又是所有这些形式的混合体;文本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无尽地游移于人物和对话之间,在情感充溢的抒情、散文体的评论以及歌谣和格言间穿梭,好似整个文本系由各种碎片拼接而成,却又不时地回归到作者提出的中心问题上来,即如何言说不可言说者。这个问题,既是犹太人的燔祭,也是文学本身。雅贝斯以其傲人的想象力纵身一跃,令二者珠联璧合。”

沉默是雅贝斯文本的核心。他在“问题之书系列”中详尽探讨了语言与沉默、书写与流亡、诗歌与学术、词语与死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期超越沉默和语言内在的局限,对词语与意义的根源进行永无止境的探求,并借此阐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正如美国诗人罗伯特·邓肯(Robert Duncan,1919—1988)在其随笔《意义的谵语》(The Delirium of Meaning)中所说,“《问题之书》似乎是在逾越字面意义的边界,引发对意义中的意义、字词中的字词的怀疑和猜测”。雅贝斯正是凭借在创作中将犹太教经典的文本性与个人的哲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持续不断地提出无休无止的问题、并借这些问题再行创作的超卓能力而获得了成功。

雅克·德里达高度评价雅贝斯的“问题之书系列”,他在《论埃德蒙·雅贝斯与书之问题》[14]一文中写道:

在《问题之书》中,那话语音犹未改,意亦未断,但语气更形凝重。一枝遒劲而古拙的根被发掘出来,根上曝露着一道年轮莫辨的伤口(因为雅贝斯告诉我们说,正是那根在言说,是那话语要生长,而诗意的话语恰恰于伤口处萌芽):我之所指,就是那诞生了书写及其激情的某种犹太教……若无信实勤敏的文字,则历史无存。历史正因有其自身痛苦的折痕,方能在获取密码之际反躬自省。此种反省,也恰恰是历史的开端。唯一以反省为开端的当属历史。

雅贝斯这种尝试以片段暗示总体的“跳跃—抽象”创作模式以及他的马赛克式的诗歌技巧,对20世纪的诗人和作家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1987年,他因其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荣获法国国家诗歌大奖。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后现代诗歌以及对莫里斯·布朗肖[15]、雅克·德里达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已然勾勒并界定出一幅后现代文学的文化景观,他自己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他的作品被译成包括英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希伯来语和意大利语在内的多种文字出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问题之书》由罗丝玛丽·瓦尔德洛普[16]“以大师级的翻译”(卡明斯基[17]语)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曾引起巨大的轰动,被视为重大的文学事件。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埃德蒙·雅贝斯文集》,系首次面向中文读者译介这位大师。文集收录了“问题之书系列”的全部作品——《问题之书》《相似之书》《界限之书》和《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以及诗集《我构筑我的家园》和随笔集《边缘之书》,共六种十八卷,基本涵盖了雅贝斯最重要的作品。

感谢我的好友叶安宁女士,她以其后现代文学批评的专业背景和精深的英文造诣,依据罗丝玛丽·瓦尔德洛普的英译本,对我的每部译稿进行了专业、细致的校订,避免了拙译的诸多舛误,使之能以其应有的面貌与读者见面。

感谢我的北大老同学萧晓明先生,他在国外不辞辛苦地为我查阅和购置雅贝斯作品及各种文献资料,为我的翻译和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陵渝女士,她对我在翻译过程中提出的犹太教方面的各种问题总能详尽地答疑解惑,使我受益匪浅。感谢我的北大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刘国鹏先生,是他介绍我与黄陵渝研究员结识。

感谢我的兄长刘柏祺先生,作为拙译的首位读者,他以其邃密的国文功底,向我提出了不少极有价值的修改建议,并一如既往地承担了全部译作的校对工作。

感谢法国驻华使馆原文化专员安黛宁女士(Mme. Delphine Halgand)和她的同事张艳女士、张琦女士和周梦琪女士(Mlle. Clémentine Blanchère)。她们在我翻译《埃德蒙·雅贝斯文集》的过程中曾给予我诸多支持。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多马先生,他为《埃德蒙·雅贝斯文集》的选题和出版付出了极大心血。

对译者而言,首次以中文译介埃德蒙·雅贝斯及其作品,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个人水平有限,译文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谬误,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选自埃德蒙·雅贝斯著《问题之书》(上下)译后记,作者刘楠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20年12月)

[1]勒内·夏尔(René Char,1907—1988),法国诗人。年轻时受超现实主义影响,曾与布勒东、艾吕雅合作出版过诗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法国光复后被授予骑士勋章,并出版多部诗集。1983年,其全部诗作被伽利玛出版社收入“七星文库”出版。

[2]加布里埃尔·布努尔(Gabriel Bounoure,1886—1969),法国诗人、作家,雅贝斯的好友。

[3]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犹太人,出生于阿尔及利亚,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4]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美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5]安德烈·维尔泰(André Velter,1945—),法国诗人、文学评论家。本诗选自其诗集《孤树》(L’Arbre-Seul),法国:伽利玛出版社,1990,第150页。

[6]马克斯·雅各布(Max Jacob,1876—1944),法国诗人、散文家和画家,犹太人,雅贝斯的良师益友,其诗歌兼具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色彩,且有人性和神秘主义倾向,在20世纪初法国现代诗歌探索阶段曾发挥重要作用。1944年死于纳粹集中营。

[7]保罗·艾吕雅(Paul Éluard,1895—1952),法国诗人。1911年开始写诗。1920年与布勒东、阿拉贡等人加入达达主义团体,1924年参与发起超现实主义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一生出版诗集数十种。《法国当代诗人》一书评价说,“在所有超现实主义诗人中,保罗·艾吕雅无疑是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他精通如何把‘荒谬事物的不断同化’有机地融入他对自由的无比渴望之中”。艾吕雅与雅贝斯私交甚笃,他是最早向世人推介雅贝斯的法国诗人。

[8]《新法兰西评论》(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法国著名文学刊物,1909年由诗人、作家安德烈·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1869—1951)等人创办。

[9]苏伊士运河危机(la crise du canal de Suez),又称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和法国为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而与以色列(为打开苏伊士运河使以色列船只得以通航)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军事行动。在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和美苏两国的巨大压力下,英法两国于11月6日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以色列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身目的。这次危机也标志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成为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13]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犹太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他在1955年出版的文集《棱镜》(Prismes)中有一句名言:“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14]《论埃德蒙·雅贝斯与书之问题》(Edmond Jabès et la question du livre),原载雅克·德里达论文集《书写与差异》(L’é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法国:索耶出版社(Éditions du Seuil),1967,第99—116页。

[15]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法国作家、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其著作对后结构主义有重大影响。

[16]罗丝玛丽·瓦尔德洛普(Rosmarie Waldrop,1935—),美国诗人、翻译家和出版人,雅贝斯“问题之书系列”的英译者。生于德国,1958年移居美国。

[17]卡明斯基(Ilya Kaminsky,1977—),美国诗人、大学教授。犹太人,生于苏联(现乌克兰),1993年移居美国。所引文字系其为《ECCO世界诗选》(The ECCO Anthology of International Poetry)所作的序言《空气中的交谈》。

《问题之书》

(0)

相关推荐

  • 《阿拉伯之夜(一千零一夜)》法国插画家埃德蒙·杜拉克作

    <阿拉伯之夜(一千零一夜)>法国插画家埃德蒙·杜拉克作品

  • 法国艺术家亨利·埃德蒙·克罗斯(HENRI EDMOND GROSS,1856-1910年)第2部分

    法国艺术家亨利·埃德蒙·克罗斯(HENRI EDMOND GROSS,1856-1910年)第2部分 法国艺术家亨利·埃德蒙·克罗斯(HENRI EDMOND GROSS,1856-1910年)第2部 ...

  • 雷赛布苏伊士运河事件

    职业:外交官,实业家 生卒:1805年11月9日-1894年12月7日 主要成就:开凿苏伊士运河 简介:法国外交官,苏伊士运河开凿者.生于凡尔赛.1825年起从事外交工作,1828年被派往突尼斯.18 ...

  • 每日荐书20211020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兰波作品全集>:法国天才诗人兰波的作品集,包括他的全部诗歌.散文诗和部分书信.日记.兰波凭着"通灵"慧眼,"看见了幻觉本身&quo ...

  • 每日荐书20210409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恶之花>: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代表作诗集,也是象征主义文学代表作,奠定了波德莱尔在世界文坛中的地位.在诗人的笔下,巴黎风光阴暗而神秘,吸引他目光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 ...

  • 每日荐书20210926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荒原>:英语诗歌界最有影响的诗人T·S·艾略特的诗歌集.作者在诗歌中通过用典暗示启发读者,含蓄而且深刻地表达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看法和自己的心路历程.其中的诗作主要 ...

  • 埃德蒙·雅贝斯:书之外的时刻 | 西东合集

    刘楠祺 译 (他说:"你识我,故我在.我应该将我的相似性给你." 除了以思想之名祭献的所有思想在头脑中死亡以外,思想还能是什么?当相似性出现,通过它的提问得到验证,除了潜行的相似性 ...

  • 埃德蒙·雅贝斯:论分心·论空白 | 西东合集

    刘楠祺 译 夜不过是光在漫长之旅中的茫茫空间. 一 --这种分心的责任或许不在作家,而应归咎于书. 词语分心.它们常在中途撇下我们. 不管有没有道理,苏阿希拉比是这样解释的:死亡不过是生命的一次荒唐的 ...

  • 埃德蒙·雅贝斯:踪迹唯存荒漠中

    刘楠祺 译 一 我知道他存在.我看见他.我触摸他:但他是谁而我又是谁?我们互相都知道他,一个为另一个.从那儿开始-- 这张面孔,或许就是那张忘却而又重逢的面孔.--是我面孔之前我的旧貌,后来呢?-- ...

  • 埃德蒙·雅贝斯:灰色

    埃德蒙·雅贝斯(Edmond Jabès,1912-1991). 灰色 埃德蒙·雅贝斯 白与黑的焦虑:灰. 没有时间变黑的词语,它们的转变如此迅疾--你称之为点画.但它们仍在纸上留下了这个灰色,朦胧之 ...

  • 试译埃德蒙•雅贝斯《踪迹唯存荒漠中

    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 [题解] 本文选自埃德蒙·雅贝斯<边缘之书>(Le Livre des Marges),法国:Fata Morgana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176页. 埃马 ...

  • 埃德蒙•雅贝斯:三(选自《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

    "与自己相像是否仅仅意味着相像?我相像,与谁相像?无疑是与那个与我相像的人相像." "但如果同一幅图像指认出我们两个,甚至是对我们的相互指认,那我们是谁?" & ...

  • 埃德蒙•雅贝斯:二(选自《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

    词语中有恶存焉. 词语伤人,又格外体恤人. 奥秘存于其诡秘的举止中. 我们知道空气是一道光:是虚无的斑驳光点. * 有位哲人写道:"情感是可见的么?有情感的灵魂可以通过躯体表现或揭示出情感的 ...

  • 埃德蒙•雅贝斯:在门槛的支配下(选自《界限之书》第四卷《分享之书》)

    影子只对影子透明. 经验:靠不住的支撑. 属于我的是那些依旧在不属于我的事物中的东西. 海中的软木塞. 智慧并非来自会意,而是来自已知. 瞬间踉踉跄跄冲撞无限,把自己撞得遍体鳞伤而死,就像大黄蜂撞死在 ...

  • 试译雅克•德里达:《论埃德蒙•雅贝斯与书的疑问》

    论埃德蒙·雅贝斯与书的疑问                                                     [法]雅克·德里达 本文选自雅克·德里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