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出汗辨证来调理!出汗时间、部位、气味辨别!
岐· 黄 ·学 · 社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
* 外界温度太高时会全身出汗;
* 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
* 吃了某些剌激性食物时会脸上冒汗。
不过,除了这三类情况,其他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
常见的非正常出汗有以下几种:
自汗:指在白天里不因运动、劳动、天热或穿衣过多而出现的自然发汗现象。自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非正常出汗。
盗汗:盗汗一般指人在入睡之后大量出汗,一旦睡醒就会停止出汗的一种异常症状。盗汗的人往往白天也不怎么出汗。
冷汗:冷汗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指出汗不因发热,反而感觉畏寒、四肢冷颤。
头汗:指出汗集中于头额部,多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身上。
偏汗:偏汗有另一个别称叫“半身汗”,指出汗位置集中于身体某侧,或左边或右边,或上半身或下半身。
出汗太少:出汗太少也可能是异常,比如盛夏时节,别人都大汗淋漓,自己虽感觉身体燥热却不出汗,就属于异常出汗。
异常出汗是有疾病吗?
既然普通出汗是人体正常的调节过程,那异常出汗也就意味着人体的某些功能出了问题。那么是什么身体状况,或者说哪些疾病,会引发身体的不正常出汗呢?
一般来讲,不正常出汗,都与人体的虚症有关。
比如:自汗、冷汗一般为气虚所致,自汗主要由肺气不足引起,冷汗则由卫气不足引起,患有佝偻病的小孩或甲亢的患者就容易出现自汗;
盗汗、头汗则一般由阴虚引起,盗汗的人往往要警惕肺结核病,而出现头汗现象的则一般是老年人或重病末期;
偏汗则多为气血虚弱,营卫不周所致,风湿或偏瘫患者就常出现偏汗,而老人若出现偏汗往往是中风的先兆;
至于异常少汗,一般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状。
******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
首先要排除是否是疾病所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元、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
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
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
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武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
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茶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
头汗过多
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含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饮食清淡。
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妥及时诊治。
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手足心多汗
二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
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俊不远,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
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银月中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
岐黄学社学友会文章分享的方子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服用哦。
心窝、胸口多汗
三为: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按出汗气味分
汗味腥臭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
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
若腥臭味明显,应找医生诊治。
岐黄学社学友会文章分享的方子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服用哦。
大量出汗,伴随其他症状
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妥及时就医。
汗液颜色等异常出汗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
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一旦异常出汗的情况严重或伴随其他严重表现,应及时就诊。
出汗异常对症辨证
既然上面说的各种出汗症状属于非正常现象,就说明身体机能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也就不能忽略不管。
那么出现异常出汗症状,应该怎么解决呢?
第一,如果是疾病引发的异常出汗,比如前面说到的佝偻病或甲亢引发的自汗、风湿或偏瘫引发的偏汗、糖尿病引发的异常少汗,就需要从根源进行治疗,把原发病治好或者控制好了,异常出汗的症状也会相应减轻。
第二,由气虚或阴虚等虚症引起的冷汗、盗汗、头汗等则要通过调理身体,补足气血来解决。可以多食用一些滋阴补气的食物,比如:银耳、雪梨、山药、莲藕等,并且少吃辛辣燥热的食物,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一些黄芪、党参、白术等中药进行调理。
其实,异常出汗本身不是什么病,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比较微弱,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很多疾病往往就从微不足道的小症状开始。出现异常出汗的症状,还是应该及时对症下药,调理身体。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有所警醒,并学会自我诊断。
拓展:
中医健康、养生经典、愿成为自己的神医
岐· 黄 ·学 · 社
自汗、战汗、盗汗、绝汗、黄汗……你的汗属于哪一种?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同时呢,出汗的情形不同,往往能反映出病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
中医的《十问歌》里,首先便是“一问寒热二问汗”,可见汗液作为诊察病情的第二指标实实在在应该为临床医生所看重。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几种常见的汗型。
自汗
清醒时没怎么活动或干脆没有活动时,无缘无故地出的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自汗的常见原因:是气虚和阳虚,由于阳气比较虚弱,不能固护肌表,所以津液外泄,才导致了自汗的情况。活动之后会更加耗伤阳气,所以自汗加剧。
盗汗
“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有很多小孩因阳气足,睡着后有轻微的盗汗,属正常现象。
常兼潮热、颧quán红等,多为阴虚内热,阴津被扰所致。
战汗
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多见于热病过程中,也常见于正邪交争之时,为疾病的转折点。
如:汗出后热退脉缓,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转的表现;如:汗出后仍身发高热,脉来急疾,则是邪盛正衰,疾病恶化的表现。
冷汗
汗摸上去是冷的。这种情况,一般来说都是阳气不足。
当然还有的是受到恐吓或者惊吓之后,出了一身冷汗,那么这种情况应该是属于正常的。
黄汗
出汗之后粘在衣服上,并且汗的颜色偏黄。很多时候,这些病人在夏天的时候,他自己本身不知道,但是衣服干了之后变成黄色了,甚至这个颜色还很深,这种情况就叫作黄汗。
《金匾要略·水气病》篇,是水气病证中的一种。原文论述计有五条,对黄汗的病因、病理、辨证治则作了概要说明,黄汗乃是正气不足于表、水气郁蒸所致。
绝汗
真气将败绝时出的汗,为病危时阴阳离决的见症之一,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
《素问·诊要经终论》:“绝汗乃出,出则死矣。”《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
闭汗
就是怎么运动也不出汗,身体里却觉得非常燥热。
一般是因为某次汗出后,突然受冷,如:空调,人体体表的毛孔一下闭塞,汗就出不来了。可以尝试用紫苏叶、生姜、桂枝、麻黄等药材煮水喝,比如:麻黄汤,或者轻症,老百姓常用的生姜红糖水。
通过生姜、麻黄、紫苏等药物作用,让毛孔宣开、通畅,闭汗也就治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