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我曾从「北医」离职,成为中国最早的自由执业医生
2021-08-04胡大一原创:胡大一谈健康
1985-1987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待过一年半的时间。
当时,该校心电生理组负责人是Robert Hariman,心电生理小组成员有心内、心外、儿科负责人,以及临床药师和护士,他们共同查房、讨论病例,并为患者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团队服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得不说:北医的“小儿麻痹后遗症”问题
回国后,我继续在北大医院(简称:北医)工作。当时,汪丽蕙院长、许玉韵老师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简称:阜wa)引进了心外科胡秉忠教授,希望能解决彭瑞骢书记生前多次讲过的北医系统心血管与神经学科一条腿长(内科)和一条腿短(外科)的“学科发展小儿麻痹后遗症”问题。
那时,胡秉忠教授将北医心内、心外、儿科三科组织起来,形成联合查房机制。许玉韵老师主持召集,胡秉忠和儿科李万镇教授共同主持每周的病例讨论,并从患者利益出发确定每例病人的优化治疗方案。
这种联合查房机制打破科室之间的樊篱,群策群力,但还不是真正的“心脏中心”,因为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室(包括运动试验和Holter)归心内科管理;导管室的造影机归放射科管理。这种松散的架构并不能为患者提供及时、完整的心血管救治服务。
为办心血管领域的“抗大”,我从北大医院辞职
1993年11月23日,我从西安开完全国心血管会议回京,在北医办理了离职手续,成了没档案,没编制的自由职业人了。我在北医学习、成长、工作23年,工作很稳定,为何要辞职呢?因为我要去朝阳医院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
一是希望能将电生理、射频消融和冠状动脉介入等技术普及推广。北医心内科每年安排的进修人数太少,且条条框框太多,当时这些技术需求很大,我希望能办心血管领域的“抗大”,成为国内普及和推广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的火车头。二是想用朝阳医院的平台建立名副其实的心脏中心,尤其要改变当时国内心外科“腿短”,搭桥手术久攻不下的困局。
1993年的朝阳医院心内、心外科可谓是“一张白纸”。吴英恺教授的离开使心外科形同虚设。朝阳医院那时还没有安装空调,夏天每个病人自带电扇,病房开成了国际电扇博览会。虽然朝阳医院的条件并不好,但我相信“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的蓝图”。
开门办学培养人才,建立名副其实的心脏中心
来朝阳医院后,我一手建心脏中心,一手办“抗大”。办“抗大”的目的是将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在全国普及推广,因此我们开门办学,来者不拒。每天跟着我查房的人至少20到30人,有朝阳本院医生与进修医生,也有在阜外、北大、协和进修的。晚上我亲自授课,一概免费,很像武训办义学。
人才是建立心脏中心的基础,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优秀的团队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心脏中心内科团队由我从北医带过来的马长生、贾三庆,以及朝阳医院的商丽华为骨干,中心放开技术让大家学,加上病人多、手术量大,使年轻医生拥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很快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心外科成为难点,我们先引进了北医系统的张仁尧,他带来了肖锋。肖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简称:301医院)进修过心外。肖锋学习努力,但心外技术还欠火候。好在朝阳医院手术量大,我又不断请美国、日本、巴西、印度外宾和刘晓程院长带他、教他,后又送他去澳大利亚进修,总算把他培养出来。出师不久,他就被北医当人才挖到心外科当主任。我也很开心,也算是对母校和北医做了一些贡献,解决了北医久攻不下的心脏搭桥关。
在人才培养上,我的心得是:只要搭建好舞台,撤掉壁垒开放技术,给年轻人实践的机会,就一定会人才辈出。肖锋、汤楚中、袁彪、张勇“四大金刚”拔地而起,虽然肖锋走了,但之后又带出苏丕雄、梅运清,他们都成长为大医院心外科主任。把心内科医生成批培养成心外科人才,恐怕我们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打破科室之间的樊篱,艰难的整合
心内、外科人才有了,下一步要把与心血管相关的检查从原来的功能检查科和放射科整合到心脏中心来。当时全国的医院,包括阜外医院,导管室都归属放射科,来了急诊病人,还得打电话找放射科开导管室门,经常延误治疗时间。
我向院方提出,导管室归属心脏中心管理,各科谁有急诊谁优先,对时间不急的择期手术则其他科室优先,但放射科主任坚决反对。为了能让放射科主任接受,我从大局出发,提出心脏中心晚上和周末加班,但放射科主任还是不干。
为了这事,心脏中心和放射科的年轻人差点来一场“武斗”,幸而院领导紧急协调,将导管室划归心脏中心统一管理。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成为全国最早开通心梗急症PTCA绿色通道的医院。之后,全国的心内科先后都有了独立的导管室。
另一个需要协调的是心脏搭桥手术麻醉问题。我认为心脏搭桥手术的麻醉师应相对固定,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体会,麻醉科校友吴新民也多年坚持这一观点。但不少麻醉科坚持认为不必要,而采用麻醉师大轮转的方式。
为了保证搭桥手术的安全成功,心脏中心每次都请吴新民负责麻醉,这事情让麻醉科不开心。干点实事可真难啊!
名副其实的心脏中心
虽然困难重重,但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在当时是名副其实,最优秀的心脏中心。首先是中心的价值观,当时。心脏中心内外一条心,一切为病人。内外科病房和监护室一体化,联合查房,大家集体阅片、讨论,专注于如何为每个病人做最优化治疗,而决不在病人身上抢利益。我们的口号是“不是我们内外科各自能做什么,而是什么对病人最好”。
其次,中心技术高度开放,不设壁垒,只要年轻人想学,就给机会。因此,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出来的人很多是多面手,支架手术(PCI)、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二尖瓣狭窄球囊成形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全都会,这恐怕国内任何一家医院至今也做不到吧!
朝阳心脏中心对年轻人培养极重视临床。例如边红大夫超声心动图为什么做得精彩?她从不离开临床,而且坚持进手术室对比自己术前的超声诊断和手术结果的差别,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大家只知道马长生射频消融做得好,但他的PCI也做得精彩,他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都是通过临床实践磨练出来的。
离开朝阳医院后,我在多家医院兼职,依旧坚持办心脏中心。建立心脏中心的初心仍然是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及时、系统、最优的诊疗服务。希望国内的各心脏中心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正确价值观,开放技术、重视临床、大力培养年轻人,让中心真正担负起为人民服务、造福人民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