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心中的苏格拉底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我只知道我的无知,我只知道我不是一无所知。
01
过去,人们可以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但每一次知识进阶之后,人类都可以有新的作为。在当今的科学世界,以及在并不遥远的科技更为发达的未来世界中,恶人有能力做更多的恶事,善人有能力做更多的善事,而这些极恶和极善之事,可能是我们的祖先在最疯狂的梦境中都无法想象的。
——伯特兰·罗素
柏拉图在接近篇末时安排苏格拉底询问梅诺:“知识为什么重要?”
他的提问很尖锐。
他特别想让梅诺告诉他为什么知识比“正确的意见”更重要。
最后,苏格拉底说,如果我问一个路过此地的陌生人:拉里萨在哪个方向?
只要他给出了正确的意见——哪怕是侥幸猜出来的,我都可以到达那里。
即使我问到一个真正“知道”答案的人——比如曾经去过那里的人,我们抵达目的地的速度也不会更快。
02
苏格拉底由此发问:“既然正确的信息可以把我们带到目的地,那么为什么知识还显得如此重要?”
梅诺支支吾吾,不知道如何回答,苏格拉底很快用隐喻的手法给出了一个经典回答。
他说,不是“知识”的意见——即使正确——也像真人秀的雕像一样,虽然真假难辨,但这尊雕像不能固定在某处,而是会四处移动。
他的意思是说,知识是扎根于地的真正意见。
03
“知识论”这个词是希腊语中“知识”一词衍生的,也就是知识研究的意思。
柏拉图的对话阐释了三个简单的观点,在思考知识时我们最好将其牢记于心。
这三个观点非常值得一提,尤其是,在信息洪流的今天。
首先,提出意见不等于拥有知识。
其次,掌握精准的信息也不等于拥有知识。
再次,意见或信念要有操作基础。
04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
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也总会对事物有自己的意见。
但真正有知识含量的并不多。
换言之,单纯的信息或者数据并不是知识。
信息有好有坏、有对有错。
而错误的信息是无法产生知识的。
05
在苏格拉底和梅诺的对话中,假设了一个场景,路过此地的陌生人也可能通过侥幸给出了正确的意见。
引出了第二点,给出了精准的正确知识的话,就是知识吗?
并不是。
恰巧猜对的人没有依据,他今天猜对了,明天就会给出一个随机的不同的答案。
从信息源来说,他不是可靠的信息源。
换言之,知识是需要具有某种值得信任的基础的。
06
可操作的信息就是有用的信息——总之是可靠可信的信息。
猜测就是猜测,单纯的猜测不具有可操作性——即使侥幸猜中。
可以操作的东西必须有根有据。
因此,无论获取何种知识,我们的认知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观点真实、意见正确),并且可以指导我们的行动。
这就是知识最基础的定义。
比如我问你去拉里萨的最佳方式,而你给出了正确的回答,这个回答不是依靠猜测,而是有理有据。
07
依据的来源有很多,例如:
查看手机上的地图。
回想你去年怎么到达那里的。
不但查看了地图,回想了去年走过的路线,而且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路线在地图上看似不错,但实际上由于当地修路反而会拖慢行程。
不同的知识依据来源,会导向不同的认知,无论是依靠工具还是经验,或者是从两者之间获得对比数据,综合考虑。
08
这三种方式都能够促成认知,但是认知的形式却有不同。
它们代表了三种生成意见的基础:
可靠的来源。
我们拥有的经验或推理的理由。
纵观全局。
要想获得纵观全局的真正具备知识含量的意见,显然是需要结合可靠来源、自身经验和客观推理的。
09
苏格拉底非常善于发问,如此,《德尔菲神谕》曾经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
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说他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自己懂得不多。
也许他说的是事实,但看过苏格拉底的书后,人们不禁会想,《德尔菲神谕》确实意有所指。
苏格拉底不但拥有知识,而且能够理解这些知识,我们也要力求做到这点。
这虽然有点像陈词滥调,但当中蕴含着真理:我们需要挖掘心中的苏格拉底。
10
在进入英国皇家学会时,每个人都要在“切莫尽信他人之言”这句箴言下经过。
康德也曾经将启蒙一词定义为:人类从“那个不成熟的自我”中蜕变重生。
这里所说的不成熟是指缺乏胆量,随波逐流,缺乏自我思考的勇气。
最容易做到的,或者本能倾向的,就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
而只有真正理解了这种勇气,人们才能从层层叠叠的信息当中,寻求到真正的知识。
▼ 让我们一起追寻记忆的痕迹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