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蜈蚣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不懂一些东西,漫无目的地迷失在神秘的宇宙中,对于这个事实我们不用恐慌。

一只蜈蚣十分快乐,直到一只蟾蜍来开玩笑。

说:“嗨,你哪只脚先走,哪只脚后走?”

蜈蚣很困惑,但始终想不透。

最终,它心神不定,掉进阴沟。

却不知道该先迈哪条腿逃走。

你一定有类似的体验。

比如你可以很顺畅地写字,但是当有人问你这个字是怎么写出来的,你会发现自己并不能像写出来那样熟练地回答。

或者是当你不断写一个字,你会发现这个字你有点“不认识”了。

如今大多数人都在说不确定性的焦虑。

认为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

并且感到恐慌:什么都不确定,怎么活下去啊?

事实上,这个世界从来都是不确定的。

科学家会告诉你:不确定性,才是常态。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刚才的小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某种意义上,人类和蜈蚣一样。

你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基于不完全的认知,你并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很多的时候,你只是“觉得”自己明白所有这些事情。

还有更多的事情你不知道。

懵懵懂懂地活着,这好像就是实际情况。

不确定性,是科学的特点之一。

科学家从来不会说很确定的话,他们说话从来都是留有余地,只是对事情确定的程度不同而已。

科学家陈述事情,不会判断到底是对还是错,而是它正确或错误到什么程度。

极端的例子,“上帝存在吗?”“如果要用疑问句,要问(上帝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样的问法会让宗教人士很不安。

而这正是宗教与科学的不同之处。

科学必须在一个许可的不确定范围内探讨每一个问题,更多的证据也许会提高某个观点正确的可能性,或者降低其可能性。

但是科学不会断言一种说法绝对正确或者错误,而不是像宗教那样,首先确认绝对正确和错误的两端。

这是推动科学发展很重要的一点:下结论一定要留有空间。

否则,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和个人的长进。

但是人类的本能很难容忍这种不确定性。

这是科学很多时候反而很难让大众知晓和接受的原因。

人们倾向于寻找一种确定性的支撑,尤其是脆弱的时候。

比如关于终极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宇宙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人们向科学提出这些问题,肯定得不到确定的答案。

所以很多人转向了宗教或神秘主义。

如果你只是因为无所依托的焦虑而转向宗教,那么宗教只是一种慰藉。

而我会倾向于认为,我们所做的就是探索这个世界,努力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个世界。

我们在寻找这个世界的终极法则吗?

或许很多人会为之兴奋。

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秘籍,一旦得到,天下无敌。

好吧,如果有这样的一条简单的、终极的法则,可以解释所有的东西,可以指导所有的行为。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那么能发现它就当然很好。

但反过来并不成立。

并不是说如果没有这条法则,探索就不用继续了。

打个比方,如果这个法则藏在一个被无数层外皮包裹的洋葱里,光看洋葱皮就很让人头疼了。

但我们也只能边流泪边剥洋葱皮去寻找这个法则,不管这个法则到时候会以什么方式出现,它总是在那里。

所以当我们寻找这个法则的时候,不能事先设定它会是什么样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增进对它的了解。

也许你觉得这种想法很悲观。

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这是真正直面问题,不矫饰、不虚伪、不纠结的人生观。

我还要说一个更让你“泄气”的,那就是“什么事情都可能是错的”。

当然,说出这句话不代表我们就停滞了。

相反,如果所有事情都是正确的,才是真正的停滞。

“什么事情都可能是错的”的角度,是一切的开始。

质疑和提问,是人类最本源的东西,也是人类文明的开端。

一旦你开始怀疑和追问,你就会一点点接近事实。

并且不会那么轻易被洗脑和忽悠。

这件事情的本质在于,我们会质疑,我们会忍受不确定,我们会接受自己的无知。

只有假设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人们的认知才会真正开始。

当思考一些“我们为什么存在”之类的终极问题时,我们一定是找不到“答案”的。

所以,不如先放下这个问题,转身去做别的事情。

因为就像蜈蚣先生一样,我们不一定要知道宇宙的所有奥秘才能活着。

不懂一些东西,漫无目的地迷失在神秘的宇宙中,对于这个事实我们不用恐慌。

这是很自然的状态,不需要害怕。

▼ 不要再逃避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