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蔡少芬留“遗言”支持丈夫再娶,一段话火爆全网:看透这一点,才是真清醒!
“人间清醒”蔡少芬的一段言论火了。
她在综艺节目《我最爱的女人们》中,坦言自己“怕死”,每次坐飞机前,都会交代丈夫张晋:
“要是我有事的话,你必须好好保护两个女儿。想要再结婚没问题,要找一个对她们好的女人。”
说完还对听众解释:“因为将来如果我'死’了,他肯定要有(老婆)的。”
钟丽缇很惊讶:“怎么会?他那么爱你!他找不到了。”
蔡少芬笑笑说:“算了吧,现实一点。”
“人不在,爱仍在”,配偶情深不变,是很多人理想的爱情。
但成熟的爱并非如此。现实中,“妻子离世,丈夫另娶”,才是更普遍的人间真实。
因为人性时常自私善变,于你于我,都很难兑现每一个爱的承诺,何况几十年忠贞不渝?
有爱就会有分离,有分离就会有重聚。
伴侣不可能随时满足你的一切需求,你也不可能为伴侣掏空所有。
用理智成熟的视角,取代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得来的幸福,才真正属于你自己。
不成熟视角,让我们失落了真实的爱
我们可以看到,蔡少芬的清醒,源自于她对人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是基于现实的考量。
其实成年人的亲密关系,经常谈着谈着就容易变回“小孩”。
结婚后的女人,要求工作中的丈夫秒回消息,不然会很不安;
刚当爸的男人,嫌孩子太吵影响打游戏,离家出走夜宿网吧。
生理年龄30岁,心理年龄3岁。如同渴求奶水的婴儿,一不被满足,就哭诉“你变了,你不爱我了”。
不仅是亲密关系,我们的其他人际关系,也充满了这种“婴儿”视角。
跟同事产生小摩擦,发朋友圈网暴对方,好像两人有不共戴天之仇;
跟儿媳发生小矛盾,到处嚼舌根说坏话,好像儿媳故意使绊子害她。
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满脑子只有两个字:“我要”。
所以才会有那句脍炙人口的话:“你爱我,所以你要包容我的一切。”
这样的心态,不仅容易让自己的内在生出怨怼,也给整个家庭造成压力,因为婚姻的本质是合作。
成年人跟小孩合作,难免问题重重。
正如电视剧《小舍得》中,田雨岚绞尽脑汁嫁入豪门,婚前温柔贤淑,婚后强势苛刻,让本就没责任感的丈夫,更加散漫自私。
他后悔结婚,在家里做甩手掌柜,对外人说她“没情趣”,还任由父母贬低田雨岚。
丈夫是“婴儿”,田雨岚只能硬撑起这个家,但内心深处,她也只是一个小女孩,一切付出都很功利。
为了不被婆婆看不起,田雨岚想尽办法逼孩子读书。在她眼里,孩子成材挣到面子,别人就不会对她不公,她的所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可实际上,强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倍感压抑,甚至患上了抑郁症,在考场中愤怒地撕毁了卷子。
当我们的陷在自己的模式中时,你的世界便会生出更多的不如意。
因为这世间发生的一切,本就不会完全如你意。
这世间广博,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
倘若我们用自己内在小小的一方天地,来衡量这众生,不符合便是苦,那这份苦便源源不断。
就像《欢乐颂》中,曲筱绡说漏嘴,坦言姐妹不是处女,姐妹的男友愤然离席。
因为自己的心直口快,让姐妹的恋情陷入危机,她心中有愧,便追出去暴打姐妹男友一顿。
我们暂且不论其对错,而是试着从另一个视角,看看曲筱绡暴打姐妹男友的动机:
她看不惯对方的价值观,觉得这样的思想不可理喻。
其实,我们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这样的“价值观冲突”。
“我怎么想,你就应该怎么想,否则就是挑战我的尊严。”
我们常在人际关系里,感受到这种内在系统被冲撞的感受。
但如果,我们跳脱出来,如若你是一个观察者,你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我怎么想是我的事,你有权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我有权选择是否对你好,你也有权选择是否要回报我。”
成熟关系视角,就是我不以个人的意志去绑架和交换,在关系里不要求我给予什么,你就要回报我什么。
如同郭麒麟对待感情的方式:“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把某个朋友放在第一顺位,就要求他/她把我们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交朋友不是一种绑架和交换。”
我乐于对你好,也尊重你不想对我好。给人性一个退路,关系才能有的放矢。
为何我们总是做不到?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关系里慈悲中正,但为什么我们时常控制不住,想用自身意志绑架他人?
有句老话叫做:越是缺什么,越是要什么。
像蔡少芬,她有一个赌博上瘾的母亲,从小颠沛流离吃尽苦头,成年后被母亲“卖”给富豪做情人,直到27岁才脱困。
内心缺爱,蔡少芬很渴望被肯定。婆婆来家里做客,她主动示好,一个劲儿夸赞婆婆“你好美”,可婆婆只对儿子热情。
对比投其所好送衣服、拉近婆媳剧里的钟丽缇,蔡少芬更加矛盾。
她渴望被婆婆接纳,可并不真的把婆婆当家人,张口就是“你们家”,一言不合就回怼。
这暴露了她也有孩子气的一面:付出看不到回报,就不给了。
的确,我们没必要“热脸贴冷屁股”。但付出,其实可以增强自我力量,给得越多,自信心越牢固。
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占有者”不是富裕者,“给予者”才是。
一个乐于“给”且不抱回馈期许的人,她的内心大多是充盈的,在“给”的同时,他们找到了自己。在“给”的过程中,收获到来自灵魂的爱的力量。
如果你太在乎回报,付出就会成为一种绑架,绑架你也绑架对方。
若你的付出有前提条件,他人同样会对你设限。
以自我意志绑架的第二个原因,是糟糕的核心信念。
《小舍得》中,田雨岚父母离婚,为了本地户口,她教唆母亲当小三,又对继父阿谀奉承。
曾经的生活经历,让她固执地认为:“我出生太烂,配不上好的,必须不择手段才能得到幸福。”
情绪问题,根源是内在信念问题。坏的核心信念如同发霉的根,即使生活充满阳光,生长中,还是总与阴暗腐烂作伴。
那些糟糕的核心信念会一步步具化,化作强烈的感受,形成你的生活实相。
就如田雨岚,若她不以自己的意志去绑架他人,便感受不到存在感与价值感,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极为匮乏。
最后一个原因,是病态自恋。
《精神分析诊断》认为,病态自恋者最大特点是:内心空洞,自尊自信都需要外界肯定。
这和成熟视角相距甚远,因为内在缺失轴心,无法自我满足,必然会从他人处去索取。
不以外界得失为标准,也不以他人回应为结论,是健康自恋者才有的能力。
如果配偶健康又成熟,即使付出很多,只得到一点,也会感到满足。
因为他掌握了感情中最深刻的大道理:“我因爱而被爱,不以外为托付,不以他人的回应为支撑。”
不过多索求,也不过多计较,检视内心能量来源,用爱自己的方式爱他人,才能在流动的爱中游刃有余的徜徉。
如何培养出成熟的关系视角?
一个人,只有内在得到成长,处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时,才会渐显成熟。
心理咨询有句老话:付出不会损耗尊严,付出才能成为心智成熟的养分;只有天性不被关系损害,天性才能成为自信心的一部分。
成熟是修养,成熟视角则是一种能力。在这里,我有三个成长建议,可以帮助大家培养成熟视角:
1、自我觉察,促进“内在父母”的成长
成熟的第一步,是自我觉察,与内心对话,找到那对糟糕的内在父母——你的核心信念。
所谓核心信念,就是我们的行动动机,它会推动我们生活实相的形成。从小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成年后就会习惯自我否定,仿佛总有人在耳边说“你不配”“你不行”,他之后的生活也都会围绕着这种信念打转。
“你不配”就是他的内在父母。现实的父母衰老弱小,或许不再总是否定,内心的父母却年轻强大,所有的自我否定都来自他们。
现实中的父母或许难以成长,内在父母的成长却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你可以试着去加入新的信念,调整转移现有的“糟糕信念”,告诉自己——“我可以创造我自己的实相”。
把“你不配”变成“我值得更好的”。
把“你不行”变成“我下一次会比这次做得更好。”
你要知道,你现在的生活,就是你的“核心信念”在作祟。所以,只有内在父母成长了,才能彻底摆脱过去阴影,迎接成熟自如的自己。
2、与内在小孩保持链接
内在小孩,是每个人心里渴望被爱、自我怜爱的部分。
若你看不到他的呼喊,他就会不断要求外界必须满足自己的期待,可无论要求多少,都不会有发自肺腑的满足。
一个人接近成熟的第二步,就是与内在小孩保持链接,找到他,告诉自己“你需要的是爱”“你渴望被看到”“你应该对自己好一些”。
每当感到能量耗竭、付出过度,就停下来感受一下内在小孩的情绪,你可以用爱的语言,温柔地说“过去,我远离你,令你孤单,现在,我感到抱歉,我要拥抱你”,去做一些取悦自己的事情,跟他好好对话。
德芬老师说过,在亲密关系里发生冲突的原因,大多是期待对方满足我们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学习满足自己的需求。
尤其是内在对“关爱、呵护、认可”的需求,那么你的伴侣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3、建立正向反馈机制
利他的本质是利己,我们付出爱和物质,根源是为了自己有需要时,能够得到爱和回馈。
这印刻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因此,我们不必担心付出得不到回报,也不必为了缓解焦虑捆绑他人。
只需要保持理智,观察人性的好坏面,接纳好的,理解坏的,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客观地评估标准。
我的付出底线在哪里?对方索取到怎样一个程度,我会感到能量耗竭?那便是我的付出底线。
我的索取底线在哪里?对方付出到怎样一个程度,关系会出现问题?那便是我的索取底线。
底线一旦设置好,就不要轻易动摇。因为建立正向的反馈机制后,只要保持稳定,即使不索取,也会得到源源不断的正向回馈。
如同那句话:若你投其所好,别人也会投你所好。
爱是双向的,成熟视角如同传送带,扫平阻碍,将爱互相传递。
蔡少芬的一句“算了吧,现实点”,或许并不是妥协,而是看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它让关系变得更有温度,让感情变得更加醇厚。
心若安好,便是晴天。向着对的方向前进,不断校准,才能在关系中感受幸福。
编辑 | 饿鱼
主播 | 杨枪枪,电台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