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意思是,万物朝阳背阴,阴阳相合产生和谐状态。

曾仕强先生解读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的产生,大概都是同样的历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负阴而抱阳。看到温暖的,你多半会面向它;看到比较寒冷的,你多半用背去抵挡它。因为背比较不敏感,而前面需要温暖,差不多所有动物都是这样的。植物也是一样,植物为什么要向上长,因为上面是阳的,向上长,就能吸收很多阳气。

植物为什么有的倾斜,因为那边阳光没有受到阻挡,它就往那边走,而这边阳光都阻断了,它接触不了阳气,就不会往这边长。所以很自然,植物有各种不同的形状,那就是负阴而抱阳。

万物都同时具有阴阳这两种不同的性能,虽然有显的有隐的,有多的有少的,但是不可能分开。那么,它又怎么能够产生万物呢?老子用一句话来说明:冲气以为和。

“ 冲 ”是虚的意思。比如我们现在,珍珠奶茶是冲出来的,调酒器是冲出来的。我们把两种不同的东西放进去,然后就冲出第三种味道来。所以冲虚,是使它虚才能产生变化。

一定要有比较大的空间,里面东西少一点儿,先让它虚才可以冲,这样它们彼此才会互动,才会交合,才会互相交换一些东西,然后得到合理调和,所以“和”,就是合理的调和。

阴阳一定要平衡,阴阳只要不平衡不调和,就会产生种种问题。先看我们自己,我们常常会感觉到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就是阴阳不调和——阳气上升下不来,阴气往下走上不去。那你就开始要调动,把阴的往上调,把阳的往下降,让它循环往复,这样就达到平衡了。

傅佩荣先生解读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是背靠着阴而面向阳,由阴阳激荡而成和谐体。“负”就是“背”。

阴与阳在古代被当做两种力量,在《易经》里面用得最多。《易经》里面八卦就是阴爻与阳爻构成的。“爻”就是“效法”的意思,“易”就是“变化”。如何去效法变化的样子呢?就用阳与阴两种力量。阳代表主动力,阴代表受动力。

中国的文字非常美妙。比如,“变”就是主动,“化”就是受动,先变再化。阳就是主动,变得力量;阴就是受动,化的力量,把前面变得力量接过来之后,把它化成为具体的情况。

前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代表元气,就是开始的意思,还没有分阴阳之前。“二”就是阴气与阳气,万物中的每样东西只要是存在的,都含有阴与阳的成分。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是阴气、阳气某种比例的组合,各自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冲气以为和”,就是阴气和阳气相冲,之后形成某种比例的稳定的和谐体。“和”代表某种阴阳之间协调之后的和谐体,也可以说和气,就是“三”。所以,“三”代表阳气、阴气、和气。

南怀瑾先生解读

万物的生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负”是背上背着,“抱”是前面怀中抱着。一个东西都分为阴阳两股力量,人也好,细胞也好,动物也好,植物也好,矿物也好,天地间任何一个东西,都是阴阳两股力量,“负阴而抱阳”。

“道生一”,它又分了阴阳两股力量的作用。“一生二”,另外还有一个东西,光是阴阳两股力量,没有一股中间力量去调和是不行的,这个调和的力量叫做“冲气”,冲也就是所谓的中和,也就是“冲气”,老子是用“冲气”表达。所以,密宗、道家讲人修持做工夫说到中脉,也叫“冲脉”。

“冲气以为和”,就是有一个调和阴阳的作用,生命的功能,就是这么一个现象。许多学佛修道,打坐做工夫的人,懂了这个道理,自己就明白了,不需要去问人。自己用功时,这两天很清静,过两天又不清静,说不定是更烦;但烦过了,再用功一段时间,又会很清静,就是反复在那里做周期性的旋转。这个旋转的现象,佛家叫做轮回,也就是那样转圈圈。

修行的人要想把握住,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既不痛苦,也无欢乐,就要知道如何“冲气以为和”,怎么样达到中和。所以宇宙的法则,生命的奥妙,修持的方法,心理的调整,做工夫上路,也都在这个地方。这是一个非常奥妙的关键,把这个道理搞通了,所谓学佛修道,以及人事,就都能够把握在手里了。

不但“万物负阴而抱阳”,任何一个人,本身就有阴阳。以道家的标准,是用阳来代表男人,其实男人全身都是阴,阴到了极点,只有一点点阳。女性的代表符号是阴,外表看来似阴,但是女性里头有一点阳,那才是真阳。男性是假阳,中间有至阴。

如何能把握冲气的发动,调和好阴阳。到了不阴不阳的阶段,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如果一个修成功得“道”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就是孔子在《易经系传》上说的:“阴阳不测之谓神”,这人是到了神化的境界了。

老子告诉我们一个原则,要把握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生生不已。但是如果达不到阴阳二气之和,则不能生生不已。万物的本身就有阴阳,不需要向外求,只要把握到“冲气以为和”,就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