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第四部之巴丹死亡行军(一)

       4.6  巴丹死亡行军
       4.6.1  最大规模的投降
       时间来到了1942年4月,日军的第一阶段作战取得了辉煌战果,美、英、荷、澳等盟军部队在他们的猛烈攻击下丢城失地,狼狈不堪,关岛、威克岛、香港、马来亚、新加坡悉数沦陷,占领爪哇岛标志着日军夺取石油资源的战略目标已初步实现。虽然因发起较晚缅甸战事尚未结束,但中、英联军节节败退的现实预示着日军攻占缅甸全境指日可待。四面八方飞向东京的都是捷报,接二连三的庆祝活动让日本国民都感觉腻味了。让人遗憾的是,“万花丛中一点绿”,只有一个地方的战事陷入了僵局,那就是美菲军据守的最后堡垒——巴丹和科雷希多。
       前期战事不顺的第十四军本已背负着巨大压力,麦克阿瑟的成功出逃使备受东京指责的本间雅晴中将颜面尽失。东条首相再次大发雷霆之怒。从战略全局来看,虽然巴丹守军对日军第二阶段作战并不构成任何危险,但由此引起盟军宣传上的策略和精神上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得不引起东京的重视。内阁和大本营一致认为,必须尽快调整菲律宾的作战策略,增派精兵强将重新发起大规模攻势,务必及早结束菲律宾战事,实现大东亚“共”荣。
东条首相不愿就此屈尊去找杉山元参谋总长面谈,他派秘书西浦进大佐去转达自己的想法。于是西浦大佐专程找到了自己的同学兼好友、参谋本部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当年两人一起被称为陆军士官学校第34期的“三羽鸟”,老同学见面好说话。
       经过慎重研究后服部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巴丹防御体系中最强的一环同时也是最薄弱的一环,那就是美军防线中段后边海拔1421米的沙马特山。这座最高峰一旦被日军攻占,美军防线势必全面崩溃。服部认为,首先应该对沙马特山正前方一段三公里长的阵地集中进行轰炸和炮击,然后用步兵发动总攻才能彻底打开僵局。作战部作战课是参谋本部最核心的部门,课长自然是总长的心腹,深得总长器重的服部没费多少唇舌就说动杉山元大将批准了他的计划。
       作战计划被迅速传到马尼拉。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本间中将看了计划之后认为,这是解决巴丹问题的最好办法,唯一问题就是他现在手头兵力不足。 
       但是这一计划如果由参谋本部直接提出而由第十四军执行的话,于本间的面子实在挂不住。最好是双方通过会商,由第十四军的参谋部门反向提出比较合理。这样,一个由参谋本部派出的军官代表团很快飞抵菲律宾,代表团团长就是新方案的提出者服部卓四郎大佐。2月8日,代表团与本间的参谋班子举行了战局研讨会议。会后,接替前田中将出任第十四军参谋长的和知鹰二少将向大本营做了专题汇报,报告中说:
  在一线阵地密林地带,敌军花费很多时间和劳力构筑了纵深堡垒群,各种设施完备,而且将菲律宾国防军六、七个师配置在第一线,而美军部署在后方(推测总兵力约4-5万人),其炮兵约有大炮逾百门(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150毫米加农炮),利用其储备充足的弹药不分昼夜对我要害阵地进行射击,严重妨碍了我一线和后方部队的行动。敌人还以马里韦莱斯山为中心修筑了环形、放射状的临时公路,轻型火炮、坦克和汽车可以快速自由移动,并利用熟悉地形之有利条件,在兵力本来占优的基础上,在战斗力量的快速机动方面充分发挥着优势。另一方面,关于敌人的持久力问题,目前敌军补给似已陷入相当困难之境地,通过我军强行海上封锁等措施,预期会取得相当效果。鉴于此我军兹决定,忍痛调整目前战斗态势,暂图增强战斗力,为今后再次发起攻击作好准备,同时适应形势演变采取适当措施。
  以上报告表明,目前第十四军基本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本间只能采取长期封锁的办法来削弱美菲军的力量,同时等待增援部队到来。东京大本营无奈认可了这份报告,同时决定增兵对巴丹和科雷希多的美菲军实施最后的致命一击。
       其他战场进展顺利也为增兵菲律宾提供了有利条件。从2月底开始,随着参谋本部的一纸纸电令,日军各路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开往菲律宾。由于联合舰队完全取得了菲律宾群岛附近海域的制海权,所有海上增援行动一路畅通无阻。小小巴丹半岛一时间人声鼎沸,再次恢复了之前的喧闹。大本营增调的援兵包括:
       北野宪造中将的第四师团,从2月27日到4月3日陆续到达;
       第二十一师团步兵指挥官永野龟一郎少将带领的一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中队,2月26日到达;
       第十八师团步兵第三十五旅团旅团长川口清健少将的一个联队,4月1日到达;
       第五师团步兵第九旅团旅团长河村三郎少将率领的一个联队,4月5日到达。
       除了一向被人看不起的第四师团之外,永野支队是从中国的青岛调过来的,河村和川口支队都是刚刚参加过新加坡和加里曼丹岛的作战临时来友情客串的,这些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以上增援兵力合计22000人,人数远远超过了之前被临时调走的第四十八师团。除此之外,参谋本部还给第十六师团、第六十五旅团各补充了3500名兵员,这样参加菲律宾扫尾作战的日军超过了50000人。
       大量用于攻坚的重炮也陆续从香港、上海等地运往林加延湾,其中包括150毫米榴弹炮25门,150毫米加农炮8门,100毫米加农炮15门,240毫米榴弹炮9门。随着这些重炮来到的还有号称日本陆军炮术权威,曾在香港战役中大显神威的北岛骥子雄中将,号称“射击指挥名将”,不,应该是“名佐”的炮术专家桥本博光大佐。
       原来大大削弱的空中力量也得到了加强,第六十、六十二两个飞行战队的60架双引擎重型轰炸机受命归属第十四军麾下,使得由本间支配的各型战机达到了96架。尽管数字不算很大,但对付巴丹和科雷希多那些毫无空中力量的美菲军还是绰绰有余的。
       本间认真总结了第一次攻击受挫的教训,认为主要原因是部队针对特殊地形的作战训练不够充分。攻坚战斗打响之前,原部队和新到达各部进行了以对坚固的野战阵地进行攻击,特别是与炮兵火力配合的突击、密林地带的近战等为演习项目的训练。
       为了便于大批军用物资和补给的运输,日军集中工兵部队、野战道路队、台湾劳务奉公团、高砂义勇队等力量,全力修好了两条可供汽车行驶的临时道路,并且按日本人的习惯将之命名为“地狱坂”和“弁庆坂”,——武藏坊弁庆是十二世纪日本的一个著名人物,往往象征着勇猛和忠诚,大概和中国古代的关公差不多。 


参谋本部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

(0)

相关推荐

  • 日本为什么战败:没受过将军教育的将军和没学过参谋知识的参谋

    接上章 日本为什么战败:抗日战争中,宁可自杀也不敢投降的"皇军" 看日剧或者日本电影,有时候看到办公室里一群人说,"昭和参谋或者大本营参谋XXX来了,部长又要疯了.&qu ...

  • 《太平洋战争》第四部之巴丹死亡行军(三)

           1942年4月3日是"耶稣受难日",在美菲军阵地上,一大早军队牧师就开始走访官兵祈祷.这天同样是日本"神武天皇祭",就是传说中第一代神武天皇驾崩的 ...

  • 《太平洋战争》第四部之巴丹死亡行军(二)

           为了表示对战役的重视,总攻发起之前,服部作战课长再次来到巴丹现场指挥.随服部一起来到菲律宾的,还有在马来亚和新加坡战役中声名远扬的第二十五军作战参谋辻政信中佐.这对在诺门坎战役中有过&q ...

  • 《太平洋战争》第四部之巴丹死亡行军(五)

           4.6.2  巴丹死亡行军        巴丹的美菲军最终放下了武器.金少将和他的弟兄们天真地以为,他们的苦难可能到此为止,实际上更加残酷的遭遇正等待着他们.从巴丹南端的马里韦莱斯到克拉 ...

  • 《太平洋战争》第四部之巴丹死亡行军(六)

           有"战神"之称的辻中佐在日本陆军中有众多的粉丝,新加坡战役的辉煌胜利更为他凭空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环.本间正忙着攻打科雷希多,辻背着他召集了第十四军参谋部里几个对他无比 ...

  • 《太平洋战争》第四部之巴丹死亡行军(八)

           火车终于到了卡帕斯,俘虏们陆续开始下车,那些早已死去的人终于倒了下来.有些人能跳下火车,有些人只能挪到门边然后慢慢滑下去.在走完最后13公里没有树荫的土路之后,俘虏们终于来到了奥唐奈战俘 ...

  • 《太平洋战争》第四部之巴丹死亡行军(十)

           午夜时分,以第六十一步兵联队.第七坦克联队和两个山炮中队为骨干的左翼登陆部队终于下水了.马尼拉湾入口处水流湍急,导致登陆艇偏离岛屿末端的预定登陆点数千米之多,他们遭到美军两门75毫米炮的 ...

  • 《太平洋战争》第四部之巴丹死亡行军(十一)

           温赖特对本间的问候表示感谢,众人围着一张长桌坐了下来.温赖特把一份投降书递过去,上面写明他代表马尼拉湾的四个小岛--科雷希多.休斯堡.德拉姆和弗兰克--投降.有过多年驻英.印使馆武官经历 ...

  • 【揭秘】地狱的梦魇 巴丹死亡行军

    厦门卫视 2016-05-09 订阅 1942年4月9日,驻守巴丹半岛的美军和菲律宾军队足足有近八万之众向日军投降.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投降之后,他们将会面临一场死亡一般的行军之路.这也是二战中日军所犯 ...

  • 巴丹死亡行军的终点:到处是死亡,一枚钱币能致命

    2017-07-07 12:54 军官团系国内军事历史名家.青年学者集群,以普及中国近代史知识为己任. 本文摘自列斯特·坦尼:<活着回家:巴丹死亡行军亲历记>,重庆出版社,2016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