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过得很拮据,父母愿意让我啃老,该“啃”吗?
我支持反方的观点:我们不该啃老。
立论:在我们年轻人的一辈子当中,只要我们想啃老,压根就没有不拮据的时候,但爸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一辈子这样走过来,又有多少他们想要的东西真正得到过呢?他们撑得住我们的生活,但撑不住对我们的担心。啃老在所难免地剥夺了我们自主创造价值和财富的能力和动力。
正文:毕业后的我们生活过得很拮据,起居用行等各方面的消费需求比在校期间的消费支出标准低很多。在工作无着落、找到的工作不稳定或者薪水较低以至于不足以支撑我们的生活的情况下,我们不可避免地想到了向父母寻求帮助和救济,家庭经济不算困难的还好说,父母愿意也有条件用他们的方式帮助我们度过难关,若是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中国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宽裕)的家庭,父母有心却也无力去承担起孩子们毕业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并且在社会中自立的不确定成本。父母或许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解决我们的燃眉之急,但却不可能一辈子为我们漫长的成长和成熟之旅保驾护航。
今天,中国的家庭关系充满了沉重和牺牲。中国的典型家庭存在着普遍的“啃”老现象,父母愿意宁可自己的生活条件艰苦一点,也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受半点委屈和煎熬。我们忍住不啃老,其实是在告诉他们,我们正在努力成为那个让他们放心的人,尽管这条路并不平坦,但我们依然要拼尽全力坚持走下去。
人真的是生而无畏,这是在校生活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事情。没错,毕业后的我们生活过得确实很拮据,可以说得上是入不敷出,但我们没有向父母伸手,而是逼迫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苦难从来都不是人的财富,对苦难的思考和反抗才是。如果我们真的快要被饿死,有什么工作值得被我们嫌弃?如果我们还有梦想,我们做什么工作会被人看不起?只有你真正战胜了一个不自信的自己,你才能看清楚自己,知道你自己有多牛!
父母没有责任为我们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买单,我们要从“每一代人为下一代人牺牲”的生存逻辑当中走出来,变成让每代人都有机会、有责任地去追寻自己的幸福。想想当我毕业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应该已经上 50 岁了,我认为 50 岁的人就是活到了稍微有点明白的时候,知道自己的人生应该做些什么决断,我们永远不要只以某一个社会角色去定义一个人,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承担着不止一个社会角色的责任,父母不仅仅是“父母”,同时也是“孩子”,他们也有权利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存方式,但他们用来维持或是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东西,无论是物质财富亦或是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毫无保留地花在他们自己的孩子身上,我不能简单而又肤浅地讨论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到底是不是值得的,但作为被哺育的父母眼中的“孩子“,内心应该深有感触而有所实际行动去回报生育、养育和陪伴我们成长的辛苦的父母。
跳出反方的立场,我认为这个辩题其实更应该给正在读书的人看,让他们站在一个相对较为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辩题并且选择正反方。这个辩题内在折射了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现状,大学并没有准备好毕业后“混”入社会应该具备的一系列能力(不仅仅是过硬的专业能力,还有社交能力、抗压能力、自理能力等等)。其实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知道,我们毕业后可能会拮据,我们必须知道当我们毕业后我们的父母依然是拮据,因此在大学的时候不要过得太安逸,在大学的时候就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另外大学的宿舍很便宜,这时候要想之后的房租,如果这样想的话,大学已经将一切准备好了,毕业后就不会必然拮据。
这个辩题的真正意义是让我们不要选择,不要去面对这个选择题。真的等到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想必我们已经符合上述辩题的前提条件——毕业后的我们生活过得很拮据。这真的是一件让人难以选择的事情,但我真诚希望我们不要去啃老,我们忍住不啃老,其实是在告诉他们,我们正在努力成为那个让他们放心的人,尽管这条路并不平坦,但我们依然要拼尽全力坚持走下去,去努力打磨自己,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