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望神州:河南衰落背后的中原兴衰史

自秦汉以来,各路豪杰都想在旧朝即将崩溃的时候豪赌一把,做梦都想成为逐鹿中原的胜者,成为不可一世的帝王。不知从何时起,中原已经成为了朝代更迭、天下易主的代名词。也难怪,中国的八大古都中,河南一家就独占四个——安阳、洛阳、开封与郑州。为什么突然要联系到河南省呢?要知道,河南省在狭义上就是历代中原的大致范围。

如今的河南省虽然拥有过亿人口,也坐拥黄河中游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但其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东南一线相比,实在是差距不小。身为中部的发展后进省份,河南省也在积极谋求转型,也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不俗成就,但总体发展水平和全国排名,仍与历史上的中原所具地位有着天壤之别。这到底是为何?河南衰落背后的中原大地有着怎样的兴衰史呢?

自然禀赋和历史传统:睥睨天下的中原

按照《辞海》对“中原”的解释: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到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地区为中原者。其实,在广义上来说,中原的范围要比今天的河南西北部更为外扩,还包括有陕西东部和山西中南部。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扩展后,到秦汉时期,中原已经东括至黄海、北至燕山、南至淮河–秦岭、西至流沙,这些都是广义上的“中原”。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便以农耕为重,所以拥有庞大的农业生产组织和发达的农业技术就相当重要。如上所述,中原恰好是华夏先民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并且拥有肥沃的平原和充足的黄河灌溉水源。这样一来,中原不仅可以供养大量人口,更可以凭借坚实的农耕基础支撑起文明社会的发展。与一般认知不同,秦汉之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其气候条件和如今的长江流域相仿,不但雨热搭配条件优异,自然物产供给更是丰富。这对先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天赐滋养。

春秋时期的屈原曾写道“操吴戈兮披犀甲“,这里的”犀甲“便是指自黄河流域便有分布的中华犀牛。由于商周至于春秋初年的金属冶炼技术仍不发达,所以为了在作战时候装备军队,中原武士就猎杀旷野里四处奔走的犀牛来获取皮革。《左传》中曾有记载:“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其中,“兕“便是犀牛的古称。经过数百年的猎杀,到秦汉时期,犀牛在中原地区已基本绝迹。甚至于,今日河南的简称”豫“,当时也是有大象可供历史作证的。

从此可见,彼时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自然条件之好:广阔的河滩平原提供了居住地和肥沃的土壤,优良的雨热搭配有利于作物的播种和收获,适宜的气候更利于人口的繁衍。于是,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有序开发,中原的人口已跃升千万之众,为秦汉时期的疆域拓展和文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既然拥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和劳动人口,早期国家政权也就率先于中原萌芽。从夏朝的二里头开始,直到商朝的殷和周朝的镐京和洛邑,中华文明的中心一直稳定在中原地区。如若向传说时代上溯,轩辕黄帝也早在河南建都,彻底划定了中原天子的居住。此后,东汉建都洛阳、曹魏建都许昌、西晋建都洛阳、唐朝也将东都定于洛阳、五代和北宋均定都于汴京。在这长达千年的朝代更迭中,中原始终占据京畿重地的优越地位,是华夏文明无二的核心。

四战之地和天灾人祸:跌落神坛的中原

秦汉实现大一统后,中国的疆域基本得到确定,而中原自始自终都恰好稳定了帝国疆域的中心。于是,中原丰富的物产和庞大的人口可供给各个王朝源源不断的动力,进行对内的社会建设和对外的武力扩展。只是,伴随着黄河流域气候的转冷,接连遭遇小冰期的中原政权终于崩溃了。往昔,中原还遍布喜热喜湿的犀牛,但到了西汉,只有皇家上林苑中有饲养。即便是皇家重地,这倒霉的犀牛也在冬天不得不深掘泥土,只露出鼻尖来躲避严寒。这在上天的预示:中原的王气该散了。

据竺可桢的推算,中国古代史曾有多次温暖期和寒冷期的交替,再和历史相对照,很惊人的结果得出了:凡是古代盛世,几乎都在温暖期中,而动乱和分裂则多集中在寒冷期。中原文明的发达便是在温暖期,只是经过千年的开发,不仅天公不作美,天灾不断,人祸也不可避免地接踵而至。春秋时期,由于黄河沿岸外的开发不足,导致即便是诸侯国分布最集中的中原,各个国家间也大多是旷野,从而充斥着戎狄。所以,春秋战国不仅是列国间的交战,更是农耕对戎狄的兼并和融合。

仅仅是百年之间,由于中原列国的迅速发展,原先的旷野和荒地也早被开发殆尽,附近的山林也多被采伐一空。剧增的人口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齐鲁之地的泗水流域已“无林泽之饶”植被的破坏加上气候的转变,使得安流千年的“河“爆发了。古代,”河“或”大河“一般特指黄河。直到汉武帝亲自到前线围堵,“斩淇园之竹木塞决河”,加上王景的治理,河道改变的河才稍稍得到控制。

与滋养中原的黄河爆发水患相伴随的,是西晋末年以来中原遭遇到的大动乱。由于中原无险可守,不像关陇有函谷关、江南有淮河与长江,西北的太行山和黄河渡口就是为数不多的可供自卫的屏障。很不幸,随着西晋的崩溃和胡族的南下,中原的士族和大家族向南撤离,带走了财富和文明,更带走了创造、发展文明的人群。

于是,四战之地的中原先后在南北朝乱世、五代十国、两宋末年和近代遭遇了兵燹之灾。即便是北宋将都城汴梁建成了人口达百万的世界级都市,但因为中原农耕的彻底残破和人口的外流(向西进入关陇,向北进入山西与河北,向南进入安徽等地),中原变得相当贫瘠,只剩下百万禁军和大运河来扩充声势。元明之后,帝国的政治中心转向北京,经济中心转向东南,中原彻底失去了复兴的时机。

结语

河南作为中原的核心所在,无疑是中原文化的继承者,因此积聚下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历史传统。但面对两宋后的变局,直至近代以来的军阀混战,河南大伤元气:一是四战之地的地缘,导致几乎任何一场大规模战乱都会波及河南,进而破坏河南的社会经济发展。比如明末时,李自成为攻克开封城,直接掘开黄河漫灌彻底毁灭了这座伟大的城市,抗战时国民党炸毁花园口,更是造成了千里黄泛区;

二是转冷的气候和人口的压力,导致河南屡屡遭逢重大自然灾害,但因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往往因赈灾的不及时而造成极其严重的饥荒和大规模的流民。到今天,河南省的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基础也遭到了新的挑战,和北方的山西省一样,都面临着转型跨越的难题。但我们应该相信,中原会再次腾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