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原则
战国到三国期间
医学原则的确立
战国时代
医学发展的特点
在前代的基础上
进行系统的总结
初步形成
中医学的
理论原则
其具体表现就是
《内经》等系列
医学著作的产生
一、《内经》的
产生及其基本特点
战国时期
社会急剧变化
政治、经济、文化
显著发展
学术思想
日趋活跃
马王堆三号汉墓
发掘出的土帛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阴阳脉死候》、
《五十二病方》
等的成书年代可能比
《黄帝内经》更早
并保存着
更早期的
医学面貌
《内经》
是一部能比较
系统和全面地
反映这段时期
医学理论和丰富经验的
总结性的古典医学巨著
它是无数医学家
共同劳动创造的
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
虽然现在看来
其中可能包含有
秦汉时掺入的内容
以后又经过
唐宋学者的
整理和改编
但就其主要内容来说
还是春秋战国的作品
(一)整体观念
《内经》
“整体观念”
主要包括:
一、
人体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
二、
健康和疾病
与自然环境
有一定关系
《内经》
总结了人们
长期与疾病
斗争的经验
认为人体
各个部分
相互联系
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
的关系
表现在
生理、
病理脏腑
和经络等
各个方面
如
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
肺合大肠,主皮毛,开窍于鼻
脾合胃,主肌肉四肢
其荣在唇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
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等等
人体
某部分发生
的局部病变
可以影响到
整个身体或
其他各器官
全身的状况
又可影响到
局部的病理变化
所以在治疗上重视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逐渐认识到人和天地自然
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健康和疾病直接受到
客观环境的影响
四时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人体在
气候变化
的影响下
就有春夏
阳气发泄
气血容易
趋向于表
皮肤疏泄
多汗少溺
但是有时
气候变化
过于剧烈
超过了
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
或由于机体本身不够健全
不能与外在的变化相适应
就会发生疾病
因此在临床上
季节性多发病
时令性流行病
或某些慢性病
气候剧烈变化
或者节气变换
发作或增剧,都说明疾病的发生
与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内经》强调在医疗实践中
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只有这样
才能作出
正确诊断
合理治疗
(二)运用阴阳五行
阴阳
本是中国
古代哲学的
一对范畴
最初,阴阳的意义
是指,日光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
背日者为阴
古代思想家
在劳动人民
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观察各种自然现象
发现事物
普遍都具有
相互对立的
正反两方面
两者的相互作用
促进了事物
的发生发展
与相互转化
而且也用阴阳,这个概念
解释自然界的,这种现象
例如
公元前780年的大地震
伯阳父认为这不是天命
阳伏不能出
阴迫不能蒸
阳失所锁阴
于是有地震
《老子》
肯定阴阳的
矛盾势力是
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
(万物负阴抱阳)
《易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
把阴阳交替看作
宇宙的根本规律
战国末期,以邹衍(yan)
为代表的,“阴阳家”
则把阴阳这一个
朴素的辩证思想
变成为与“天人感应”
相结合的神秘概念
五行之有记载最早见于:
《尚书·洪范》、
《左传》、
《国语》
它是古代的思想家
企图通过日常生活
及生产实践中所见的:
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最熟悉的物质
观察事物
之间存在:
相互资生
相互制约
的关系
并以此阐明世界万物的
起源和事物的复杂变化
五行学说在战国颇为流行
它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后来被唯心主义
思想家神秘化
走向它的反面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科学家,离开思维
便不能,前进一步
而要思维
就必须有
逻辑范畴
不管自然科学家
采取什么的态度
他们还得受
哲学的支配
《内经》
的成书就是,应用了当时
颇为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
把丰富的实践经验
总结成系统的理论
《内经》
用阴阳相互
对立、统一
和五行生克
论述了人体:
生理、病理、
诊断、预防、
立法、治则
和药物的
性味、气、
等祖国医学
的基本问题
生理方面: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背部属阳,腹部属阴
六腑属阳,五脏属阴
病理方面: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诊断方面: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调整机体的平衡方面: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治疗方面: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用药方面:
证的阴阳
药的阴阳
正确运用
药物的阴阳性
能改善或恢复
由疾病引起的
阴阳失调现象
达到治疗目的
《内经》
阴阳五行学说
贯穿在中医学
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
各个方面
初步概括了
人体疾病的
变化与治疗
的一些规律
因此运用在
祖国医学中的
阴阳五行学说
基本上是沿着
唯物主义道路
向前发展的
但是我们对待
阴阳五行学说
必须根据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给予一分为二的评价
既要肯定它在
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要指出它的局限性
这个学说
不能完全
解释宇宙
也不能完全
解释人体的
生理病理过程
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必须
以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思想为指导
予以批判地继承
(三)重视脏腑经络
古代的医家经过
反复的医疗实践
对于人体的
结构和功能
逐渐有所认识
形成独特学说
《内经》
总结的脏腑经络学说
以研究人身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相互关系,作为主要内容
脏即五脏:
心、肝、脾、肺、肾
五脏的功用:
藏精气而不泻
故满而不能实
腑即六腑:
胆、胃、
大肠、小肠、
膀胱、三焦
六腑的功用:
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
经络即是人体
运行气血通路
内通表里上下
是联系脏腑
的组织系统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
《足臂十一脉灸经》
只记载了十一经脉
内经发展为:
十二经脉、
十四经脉
脏腑经络学说
临床实践
观察得来
一直指导
临床实践
毛主席《实践论》: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
又转而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
或者理论
是否真理
不依主观,觉得如何而定
而依客观,结果如何而定
脏腑经络学说
用于临床治疗
已有一千多年
实践证明
行之有效
是中医辨证施治
的基本理论之一
因此它祖国医学
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内经》
的价值及其影响
《内经》内容丰富
秦汉以来,又经过
历代医家不断充实
经过历史反复验证
它的确能反映
人体的整体观
和人与自然的
统一性关系
初步总结了一些人体生理病动
说明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它一直在指导着
中医的临床实践
《内经》在解剖的记载
对血液循环概念的描述
防治疾病
预防思想
都代表着
光辉成就
学习《内经》
掌握它的理论
对于继承发扬
祖国医学遗产
仍有要的意义
《实践论》:
从事变革现实
制受许多限制
不但常常受
科学条件和
技术条件的
限制
而且也
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
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
所受的限制更加多
《邪客篇》: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洲,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
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中国医学史出现了
许多著名的医家和
不少有创见的学派
为祖国医学
增加新内容
但是从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上面而讲
主要是在《内经》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内经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但科学总是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的形式
不断创造,逐渐向前发展
对于《内经》
我们也要批判地
加以研究和整理
使其丰富的内容和,科学原理得到发扬
更好地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
世界许多
国家医学内容
已经相继译成
日、英、
德、法
等国文字
引起国外科学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