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这篇 | 杨建英:盜花生 盗白薯

盜花生 盗白薯

杨建英

写故乡忆旧文章最烦恼的是巡音找字。

有些话,知道读音、说法,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写。比如,我一直想写写咱们农村那些专门料理红白喜事、平抑家庭邻里纠纷的“能人们”,这些人在老家有一个专用名词,很神道的,叫做——大“了”!

“了”,这个字不能读“勒”而应该读“liao”,四声,了结的意思。你看,口头上表达很神气,可以落到字面上就没劲了。以为什么东西大了、小了的,真TM没辙!

今天我要写的“盗花生 盗白薯”也是这样。字面上正规表达应该是“捯花生 捯白薯”。“捯”这个字有寻找的意思。可是,一写出来总感觉差着点意思。

这里所说的“盗”并非偷盗的意思,而是老家对一种农事活动的特殊称谓。在我小的时候,生产队的地里种有花生和白薯等。每当收获的季节,生产队本着颗粒归仓的精神,在对土地进行三翻五捡之后(所剩的果实其实已很少了),才向社员们开放。人们便把这种捡漏称为“捯”,如“捯花生 捯白薯”等等。可是,我觉得在这里只能用“盗”这个字,因为,它除了强调出一种行为,更能表达出一种歉疚。

这毕竟是掠取公家的东西嘛!说拿、说取、说寻找都不靠谱,只能对这种“挖社会主义墙角”的行为,自我认罪地说这是——盗!

此外,是不是盗窃行为,还可以从干这事儿的时间上做出判断。“盗花生、白薯”一般都在清晨,天刚麻麻亮,有时还要自带煤油灯;或者,是在傍晚时分。这当然有不耽误农活的考虑。但是,也可充分说明,这事绝不能在光天白日之下公然为之的。

其实呢,这种“盜窃”行为,还有一个典雅的说法,叫做“拾秋”。

拾秋与“拾荒”差不多。当年在小孩中流行一个关于拾荒的顺口溜,同样能说清楚拾秋的境况。

星期天的早晨天刚亮,

拾破烂的老头排成行;

警察一指挥,

冲进垃圾堆;

……

我一直纳闷儿,那年头儿没有手机电话,但一块地即将解禁、开放的消息却传得飞快。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都背着筐、扛着镐,奔跑着向田边冲去。

傍晚,待生产队的犁翻完最后一犁,生产队长一声令下,四周的乡民便像拾荒的老头一般饥渴地冲进田间。

脚下是一片多么松软的土地啊!那土松得比发糕还要松很多倍。当时农村有“四宣”之说——“新耕的地,新填的坟,大姑娘肚子,发面盆”。

在这样的土地上耕作,根本不用锄头、板镐这些“硬兵器”,只需一把“四齿镐”即可。

四齿镐灵巧、轻便,关键是它可以像梳子一样,在这样松软的土地上耙梳。

此时,喧嚣的土地上黑压压一片,却是出奇的沉寂。这里没有人声,耳边传来的,是一阵阵嘁嘁查查的声音和人们紧张激动的喘息声。这声音,不是喉咙里发出来的,而是铁锨、锄头、铁镐与泥土摩擦的声音。人们都在急切地寻找着什么,像是寻找丢失很久东西,今天,非把它找回来不可。虽然是在黑夜里,但此时大家的心理都亮堂堂的。

种地如绣花?屁!这种翻检才如绣花呢。

那真叫一个细呀!

大铁锨挖,大头刨、小铲子拨、四齿镐耙、双脚踢。你翻过的地方我再过一遍;我浮掠过的你再深挖一下。田边地角,沟沟坎坎绝不放过;稍大一点的土坷垃也要被锄头砸碎或是用手捏碎。

以上呢,这说的都是盗花生。因为这东西很小,不细不行。

至于说盗白薯,就要大刀阔斧的行事了,不使劲往下刨不行。

白薯与花生都是群居植物,花生老实本分,一揪,一嘟噜、一串的,基本不脱岗;而个别白薯喜欢闹分家。独立出户,扎到深深的地层去思考“薯生”。犁铧犁不到,锄头刨不出。一般盗白薯要用大板镐使劲刨才行。

说实话,盗白薯捯不到好东西。大都是不成器的“白薯拐子”——恰似萝卜头儿,白薯秧子、白薯须子等等,拿回家喂猪。

而盗花生则是货真价实的花生。那年月,油料紧张,即使是花生产区,一个五六口之家一年也不过分到几斤花生油,还要坚持食用一年。平时烧菜做饭时,筷子头上绑一小团棉花,往瓶子里戳一下,再到锅里刷一下即可。因此,人们无不想方设法多捯些花生,换回些油来。

我妈说:那时的花生油真香。磨回来的花生油,放在冬天的凉屋子里能凝固成猪油一般的白色。包素馅饺子、蒸菜团子,放上一些,那叫一个香啊!全村都能闻到。

时过多年,我一直纳闷儿,一块地即便生产队犁过多少遍,翻检多少回,人们还是能从中拾到很多花生白薯。土地所蕴含的能量、所给与人民的希望是多么巨大啊!真的,每次捡拾活动,你就看吧,谁的篮子、筐子都不空。

对此,我只能用文人的理念释之——土地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倾心于它的人!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深圳是“试验田”、样板城;而中国农村开放搞活的成功,“小岗村”功不可没。可是能去参观的人又有多少?看到包产到户后,广大农民无师自通地冲天干劲和巨大收获。这是谁教的?该不会是这种“盗白薯、盗花生”的活动吧?

杨建英,男、北京人。现为新疆阿勒泰地区文联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文艺报》、《散文百家》、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报刊。曾出版散文集《老山城》、随笔集《山城密码》、报告文学集《新疆脊梁》。自治区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新疆三史》解说词总撰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含北京展)解说词总撰稿。自治区“访惠聚”系列丛书《铿锵的脚步》(第一、第二部)总编辑。湖南毛泽东文学院第三期新疆作家班学员。

原鄉書院回顾,点击可直接阅读


2016年原鄉書院月度优秀作品

原创优秀作品(2015年度)

原鄉書院总目录


名家专辑快捷阅读,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冯骥才|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泽|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

(0)

相关推荐

  • 李汉荣系列散文:父亲和他使用过的农具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干不了农活了,他用过的农具也都退休了,有的已经朽坏,当做"废物"处理了,有的还保存着,安静地躺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抚摸它们,像抚摸父亲经历的那些岁月,像抚摸土地的记 ...

  • 青未了|牛年牛事

    文/鹿剑林 随着除夕夜零点钟声的敲响,我们终于送走了多灾多难的庚子鼠年,迎来期待已久的辛丑牛年.在十二生肖当中,牛寓意着健壮和力量,代表着踏实和勤奋.人们对牛的感情深厚而悠远,农耕文明延续了数千年,牛 ...

  • 中国诗歌报唯美诗歌创作室第143期《我有酒,你有诗》《秋耕》《记得》临屏集锦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用文字温暖人生! 中国诗歌报★有温暖的平台 中国诗歌报唯美诗歌创作室编辑部 总  编:海底月 副总编:英子 主  编:晚风 副主编:水云间 编  辑:能不忆江南   好人一生 ...

  • 予情于薯

    红薯,又称番薯,对于生活在南方的农村人最熟悉不过了.红薯营养丰富,能代替谷物充饥,又易于种植,是农村人首选种植的农作物之一. 红薯也分两季,春季与秋季,春季种植的红薯长薯比较少,而藤蔓就茂盛.母亲常说 ...

  • 那些土生土长的大东北“成语故事”之五十

    那些土生土长的大东北"成语故事" 之浮皮潦草 在大东北地区,过去的贫苦日子里,老百姓根据生活中的经历,造出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四个字的土话,即咱们所谓的乡村"成语" ...

  • [黄石文学选刊]冯美湖发表在《安徽日报》的散文《父亲的土地情结》

    父亲的土地情结   人活一辈子,总免不了与书打交道.在几十年漫长而短暂的岁月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或浅或深地读过一些书.而父亲这辈子,大字不识几个.他一生只阅读土地这本书,读它的真.善.美,读它的苦 ...

  • 【内蒙】龚秀枝丨散文/捡土豆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龚秀枝:1956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毕业于乌盟师范,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退休后开始散文写作.曾在<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东方散 ...

  • 华州南塬人家的农具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南塬人家的农具 --耙模犁铧耩子牛根头 作者 王立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华州农村,广大的农村生产队,即农业社,农户农民,耕地种庄稼使用的生产工具有很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别拿白薯不当干粮

    别拿白薯不当干粮 杨建英 一 潘长江主演过一个电视剧叫<别拿豆包儿不当干粮>,戏还说的过去,但是很反感这个名字. 豆包儿--皮儿是面,馅儿是豆儿,从里到外都是正儿八经的粮食,怎么就不能当干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桑湖纪事

    桑湖纪事 杨建英 一 一阵清脆而嘹亮的灰雁鸣叫,惊醒了桑湖湿地初春寂静的黎明.同时也惊醒了桑湖村青年牧民巴合提以及年轻漂亮的牧民古丽努尔的夜梦. 蒙胧中的巴合提觉得这是马的嘶鸣,古丽努尔以为这是羊的咩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棒糁儿粥 老咸菜

    棒糁儿粥 老咸菜 杨建英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了一句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此话一出,一家伙就火便全中国.煌居媒体头条,雄霸网络首页,泛滥于大小文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东边的碾子 西边的磨

    东边的碾子 西边的磨 杨建英 一 小时候在大马村,最让我兴奋的事,除了过年,就是村里的红白喜事了. 红事就是喜事,莫过于结婚娶媳妇.只是这喜事太短.太快.而且我所关心的只是扔喜糖一个环节.呼啦一下子,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你若安好 那还了得

    你若安好 那还了得 杨建英 许多人把童年的记忆称作--灵魂的细软.而我的细软里,总有一些"粗硬"的东西,枝枝楞楞的.拔又拔不掉,捡又捡不出,抚又抚不平.有时在睡梦中被它硌醒:有时在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我妈叫我回家吃饭去

    我妈叫我回家吃饭去 杨建英 我妈叫我回家吃饭去! 这句话,不敢说全天下的孩子耳熟能详,起码中国的孩子都很熟悉.只不过因南北方方言差异,或许被称为:俺娘.俺爹.俺大.俺爷等等叫法不同罢了.其实,意思都是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姓甚名谁

    姓甚名谁 杨建英 一 这几年我一直咬牙切齿地想改名,因为,我认为我这些年诸事不顺,一个劲儿地头朝下"走背字儿"是完全与我这名字没起好有关. 我极为羡慕那些把自己的姓名与人们耳熟能祥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杨建英 下班啦,大家纷纷离去.坐在对面的小路一脸忧郁地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家伙前些日子忙着装修房子,净早退.今天这是咋啦? 见我一脸的疑惑,他伤感地说:"昨天收到山东老家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炸酱面 麻酱面 打卤面

    炸酱面 麻酱面 打卤面 杨建英 多年前,我的一位刚从北京学习回来的朋友,一到家就找到我,大诉在北京的种种不适.首当其冲地就是北京的饭太难吃:"那叫啥东西呀,根本就没法吃!一碗馄饨半碗酱油,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