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慢慢教-222-水在五脏不等于五脏水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水在五脏不等于五脏水(桂林本14-27条)
【14.27】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
【14.27】条,这个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这些,我想我们就淡淡然的读过去就算了,因为比较没有那么要紧。甚至等一下我继续往下念的时候,有一些条文是宋本《金匮要略》有,而桂林本没有的,我也就大概淡淡的念一下,跟同学讲个大意就好了。因为他没有对应到开方需要的主症框里头。所以你多听那一句少听那一句,其实对你的医术没有太大的差别,我就觉得不用花这种不太值得的力气。
不过在讲这个水在哪里、水在哪里这个地方之前,我要跟同学说一下,这里讲到说水在心什么,水在肺,水在脾这种种的状况,等到后面我们讲水病的时候,他条文里头又会讲什么?心水,肺水,肾水,脾水,肝水,就是五脏水。这个地方的五脏、水在五脏跟五脏水的区别在哪里呢?这差别很大,所以定义上不要搞混。就是后面那个水病讲的什么心水、肝水那个五脏水,指的是这个人的水肿是因为心脏的功能坏掉所以他肿。肝水就是肝脏的功能坏掉所以他肿,比如说他肝硬化腹水所以他肿起来了。
这个是因为病根在某个脏坏了,所以这个人才水肿,所以有这些症状。那个心水、肝水、肺水那些,那个倒是还蛮有一点意思的。这个地方的水在心什么的,就是临床上来说的话,首先中医说的心在哪里我们都已经不知道了,所以这些东西都是随便听听。这个你说肺里面有痰饮我们还比较听得懂一点,可是你说肝里面有痰饮,或者是肾里面有痰饮,你也会问那是什么东西。因为痰饮我们都知道是具体有形的一个死水,你说水在脾,请问中医说的脾在哪里?脾不是只是一个在讲这个消化机能的一个架空的功能的结合体嘛。哪里真的有一个中医说的脾,那个单独的东西在那里?其实不太有嘛。所以我们这些地方就只能说这个痰饮可能大概在哪一个范畴,这样子。就是比较不用力的来看待它啦。
他说“水在心则心下坚筑”,如果是心有水的话呢,你的心下,这个心也是无形的心了,就是这一带有痰饮的话,它这个地方就会硬邦邦的,发闷,然后短气,呼吸的时候觉得呼吸没有办法很深,很容易发喘。然后恶水不欲饮,中国人会用五行的说法来解释,说心是火脏特别怕水,如果水在心的话,那这个火脏会反弹得特别的激烈,所以会很讨厌再喝到水,这样的一个状态。你如果要说水在心的这么一种,一组症状来讲的话,也有可能是发气喘病,也有可能是发心脏病。如果是用方剂的话,通常一开始可以用到苓桂术甘汤,如果更严重,有一些特别的主症都出来了,有人用到木防己汤那也是对的。
再来说,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这个水在肺,你说他一定容易会吐出这个稀稀的痰吗?我也说不是那么的一定,通常是会,比如说小青龙汤的这个肺中有饮,通常就吐出稀稀的痰。可是你说会不会口渴这个事情,就不一定了。因为张仲景的小青龙汤证的患者是不很渴的,反而是说吃了小青龙汤把那个水丢掉以后人会发渴。可是临床上面如果是肺积水的患者的话,绝大多数都是渴得一塌糊涂的。所以我们姑且也相信他说的这个也有正确的地方,但是还是有一些让人感觉好像是例外的。比如说像从肺冷的甘草干姜汤证,到肺痿的炙甘草汤证,那个时候也是口、咽喉很干燥,可是肺部不能收纳津液,所以这个水、涎沫一直吐出来,所以又吐涎沫,又口渴的状况也可能是肺痿啊,这个就跟水在肺又没有关系了,肺痿是水不在肺。因为例外多,所以这些条文讲起来就也只能淡淡地听过就算了。
再来这个水在脾,则少气身重,其实这样讲倒是对了,就中医的这个脾,就是主四肢嘛。如果他这个机能已经被水气弄乱了,运作不通畅了,这个人立刻就是感觉没有力气,觉得手脚发沉,这倒是等于消化轴太湿了。
而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这个我就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就是肝的病常常会呈现在胁下,所以胁下的支满,就是胁下会觉得撑、塞,然后一打喷嚏,这个肋骨就会扯痛。这个的话,以症状来讲,好像比较像悬饮的症状,就是十枣汤证好像占的状况多一些。这个是不是称之为水在肝呢?肝硬化的时候造成的腹水,这个肝硬化算不算水在肝呢?如果你把那个脂肪肝的那个脂肪也算成痰饮的话,那就算了,很难说。
这个水在肾,则心下悸,这一句就是历代的医生很喜欢拿来吵架啦。像很多的伤寒学者都认为肾有水气的时候,最典型的是发奔豚。发奔豚应该是脐下悸才对啦,怎么会是心下悸?所以大部分的人就是用中医一般论的说法是这么想。除了奔豚之外,你说这个肾脏跟水搞不定啊,代谢不掉那些多余的水,产生的水在肾的话,那个真武汤证的主症,倒是有心悸这件事的,所以你要说脐下悸也可以,你要说心下悸也是对的,所以这边就一路就把它读过,放过。
留饮VS背冷VS四肢痛(桂林本14-28、14-29条)
【14.28】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咳则肋下痛引缺盆。
【14.29】胸中有留饮,其人必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14.28】条,我们来读一下。他说“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有的版本写如手大。这个后面一句说,咳则肋下痛引缺盆。在宋本是把他断到另外一条去的了。我们先来说背冷不冷的问题,就是这个人的背后,跟人的里面的五脏六腑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如果你是有针灸的概念框架就会知道,背上有那么多重要的俞穴,这五脏的暖气都会这样子通到背上来的。如果这个人身体里面是有很多的这种死水东塞一点西塞一点的时候,是不是有可能他的这些俞穴好像得不到,那个能量不能够很通畅的传过去,所以就可能会有某一块地方,就是那个人本人就觉得背上有一坨在发冷的感觉,这个临床上面还算是可以接受的。据说是心脏的俞穴,这个心俞是比较,那个位置比较会明显的有啊。
你说这样的状况要开什么方的话,一般是说用到苓桂术甘汤啦。不过,临床来讲的话,其实背上面有一块发冷的地方,你就姑且先往痰饮病去想,那在面对这个病人的时候,你就来看主症嘛。如果他是想吐容易吐的那种,那你开小半夏嘛。如果他是那种容易咳的那种,你开小青龙嘛是不是?就看实际上有什么症状来搭配,再来开药。他这个“咳则肋下痛引缺盆”这一句,这个在《金匮要略》里面是另起一条写——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这个什么留饮,你不要说张仲景又发明第五种饮了,不是,这只是形容那个饮停在这边而已哦。后面说短气有微饮”,这个微微有饮它也不是另外一种,就是这种这几个字眼都是大约的说一下,就是并没有再另外发明其它的饮病的分类了。
我们【14.29】条,他说胸中有留饮,就当一个人有痰饮,塞在这一块的时候,他说那个人一定会“短气而渴”,这样讲是没什么不对了。前面那个水在肺也说,那个人欲饮水,如果是这一块有痰饮的话,通常都会影响这个人的身体的那个水气运转上来,就是实质的水要上来是会被挡的,所以这个人他呼吸觉得喘喘的,而觉得嘴巴干干的,这些都是正常会有的现象。
然后呢“四肢历节痛”。这个四肢历节痛像后面讲到治溢饮的方,标准方是大青龙汤,可是张仲景后面又补一个小青龙亦主之。小青龙汤我觉得在这种地方就有点意义,就是可能你这个地方有一块这个水气、死水塞在这里的时候,你到最后变成你的气血运行四肢,都有点运行不出去,所以你的四肢的气血不通畅,它就会在四肢堆一些有的没的东西。
那也有人说这是痰饮沿着这个筋膜的缝隙粘到这个四肢去了,那个痛法,他虽然说历节痛,但是却不等于痛风的痛。
文源:彩云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