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苏08 苏轼文化标签的底稿@密州​

圃苏08 苏轼文化标签的底稿@密州
熙宁变法中,负责新法制定与落实的机构是司农寺,大概相当于现在发改委的功能。在一个励新图治的时代,一切与改革有关的机构都是意气风发的,意气风发的潜台词就是权力释放,再继续下去的潜台词就是无法无天。
当时的司农寺即是如此,对各州县的态度极其蛮横,欺上瞒下、阳奉阴违,这些都被身为一方执政长官的苏轼看在眼里,始终如鲠在喉,终于不吐不快,向中央写奏折揭发:
最近我听说很多官员都对司农寺议论纷纷,责怪司农寺下发到各郡县的政策,实际上并非皇帝的意思,而是司农寺官吏自己一意孤行,很多政策甚至和皇帝曾经的敕令相悖。正因为此,(包括我在内的)很多郡守在落实政策时感觉非常困难。
依照法律,发布与皇帝敕令相悖的政策,是要坐一年牢的。现在,这帮人胡作非为,一边随意改政策,又不让皇帝知道,也不向宰相们汇报,专横跋扈!而我们这些郡县的官员,只能逆来顺受,不敢多言。这件事,我非常不认同。
(近者,令诸郡守根究衙前重难,应缘此毁弃官文书者,皆科违制,且不用赦降原免,考其前后,初不被旨。谨按律文,毁弃官文书重害者,徒一年。今科违制,即是增损旧律令也,不用赦降原免,即是冲改新制书也。岂有增损旧律令,冲改新制书,而天子不知,三公不与,有司得专之者!今监司郡县,皆恬然受而行之,莫敢辨,此轼之所深不识也。)
熙宁年间,官场的风气已经被王安石带到了与此前仁宗朝完全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气氛中。
以前,北宋官场是广开言路,尊文广教,而新党奉行的是一言堂、一支笔、一句话的专横作风。
苏轼,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持续向中央汇报自己在地方上的见闻,可见其胆与直。
然而,这些奏折与信函,却如石沉大海,没有掀起一丝波澜。
近千年来,苏轼的形象中最重要的标签一直以其在文化层面上巨大的成就为依托。
在苏轼文化标签的底层,人们更看重、或者说是为之怜惜与欣赏的,是他那种“高低起落如坦途,宠辱加身心不惊”的处世哲学,然而,若有一种可能,让苏轼获知后世对他功业的种种评价,或许是心有不甘的。
说到底,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即——
苏轼到底是为什么成为后来的苏东坡的?
难道苏轼真的想成为后来苏东坡那样的形象吗?
如果可以选择,苏轼到底是愿意成为天子近臣,还是远谪罪臣?
(0)

相关推荐

  • 消失的州之密州,治所曾为郡州治长达千年,是哪里?

    消失的州之山东篇(3) 密州是山东古代政区名,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而闻名,而实际上苏轼在密州留下了不仅是<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g ...

  • 东武县是现在那里

    ​汉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为东武侯.吕后七年(前181),置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 目录 基本介绍 元封五年(前106),为琅琊郡治.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东武 ...

  • 杭苏08 苏轼,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写的每首诗都将成为罪证

    杭苏08 苏轼,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写的每首诗都将成为罪证 熙宁五年(1072)到熙宁七年(1074),苏轼的笔下真的是毫不留情,每一个字都是在帮对手积攒自己的罪证. 当时在台州为官的孔子四十七孙孔文 ...

  • 圃苏03 苏轼属于治世之能臣吗?

    圃苏03 苏轼属于治世之能臣吗? 上文讲到,苏轼在前往密州途中所填<沁园春>,被后世元好问鉴为伪作. 关于本词,先要指出苏轼用典的失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quo ...

  • ​圃苏19 苏轼的神迹:一词阅尽天下月 李杜王白月黯然

    圃苏19 苏轼的神迹:一词阅尽天下月 李杜王白月黯然 如今诸城市内的超然台景区,其实是十几年前重建的,半个多世纪前,诸城解放后不久,诸城古城墙被拆除,古超然城未能幸免. 今天,当年被苏轼在文章中描绘过 ...

  • 圃苏22 苏轼的建筑:​访古寻贤 造堂撰文

    圃苏22 苏轼的建筑:访古寻贤 造堂撰文 又过三个月,已至熙宁九年(1076)深秋.苏轼到密州正北一百里外的盖公山寻访先贤盖公.这件事,只有与苏轼所处的政治环境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到其中深意. 盖公为 ...

  • 圃苏23 苏轼的​毒舌:指桑骂桑 再埋口祸​

    圃苏23 苏轼的毒舌:指桑骂桑 再埋口祸 书接上文,继续讲这篇给苏轼带来巨大麻烦的<盖公堂记>. 苏轼在文章开篇写了自己当年在眉州时的一则故事,也不知道真事还是他为了写文章而编纂出来的.他 ...

  • 乌苏08 “苏轼必须死”的匠心独具之处

    乌苏08 "苏轼必须死"的匠心独具之处 "苏轼必须死"是一起有预谋.有设计.有组织.分工明晰的文字谋杀案,御史台的走狗们对于苏轼的攻击,是做足了功课的. 舒亶在 ...

  • 圃苏04 莫言的家乡 苏轼眼前的烂摊子

    圃苏04 莫言的家乡 苏轼眼前的烂摊子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初,苏轼终于到了密州. 这一年秋末(九月)离开杭州,其间过湖州.苏州.润州(镇江).海州(连云港),从秋天走到了冬天,从山水如画的江南 ...

  • 圃苏10 借古讽今 苏轼命运的型格​

    圃苏10 借古讽今 苏轼命运的型格 前文讲过,苏轼一生命运的底稿,其实都来源于他那颗非常乐于为民请命.经世济民的赤子之心,而在密州,苦于来自朝廷的拆台式政策,苏轼对于密州的治理陷入重重困境. 困苦之中 ...

  • 圃苏11 断荤吃素 修庙建亭 苏轼三近山神

    圃苏11 断荤吃素 修庙建亭 苏轼三近山神 熙宁八年(1075)四月,密州旱情不减,苏轼决定赴密州城南二十里的常山向山神祈雨. 看过之前<近苏篇>第六节<史上最霸气求雨仪式编导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