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镜贴花黄”看额黄妆容


额黄也称“鸦黄”“约黄”“贴黄”“花黄”等,是以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于额间而得名。
《木兰辞》里“对镜贴花黄”。指的就是额黄妆容。鹅黄——六朝时,妇女于额间涂黄色为饰,称额黄,到唐代还保持着这种妆饰。

“眉心浓黛直点,额色轻黄细安”,一些妇女从佛像上受到了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涂抹成了黄色,这就是额黄妆的由来。如果是用黄色的纸片或者其他的薄片剪成花的样子,黏贴在额头上,就成为“花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大多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有了“黄花闺女”一说。花木兰从军归来后,“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这种妆容。
知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吴郡志》
《大明会典》之四十二
... 库。原额芝麻八百石。今六百五十石。原额黄蜡二千斤。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二十四
... 药、七百六十五斤 延庆州、原额黄芩等药、七百斤 保安州、原额黄芩等药、七百斤 凡军中马病 ...
《艺林汇考》 第1部分
... 白车中出司马槱诗梅粉妆成半额黄葢眉黄起于汉宫也又有开元御爱 ...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牛峤词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张泌词蕊黄香 ... 画帖金蝉宋陈去非腊梅诗智琼额黄且勿夸眼明见此风前葩智琼晋代 ... 汉特未见所出耳又幽怪録神女智琼额黄
《永乐大典残卷》 卷之二千八百十一
吕居仁诗:学得汉宫妆,偷敷半额黄。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
新妆未肯随时改,犹是当年汉额黄。
《明集礼》 第4部分
... 人武弁朱鞴衣白绢袴革带乌皮履红抹额黄臂鞴元舞师二人舒脚幞头加黄罗绣抹 ...
《坚瓠集》额黄侵腻发。此额妆也。
宋《梅苑》 :靓妆才学春无价腮粉额黄宫様画妖娆闲倚曲防边孤浄不胜微月下。
《觚剩及续编》:烟绕远山眉黛蹙,波横秋水额黄齐。画楼春晓东风劣,船系垂杨百舌啼。
《御定全唐诗录》: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见我佯羞频照影不知身属冶游郎
《桂隐文集桂隐诗集》织锦歌: 南州织锦天下竒家家女儿上锦机蓬莱额黄染万斛渭川茜红种千畦凤刀冷淬并江水龙梭细琢炎洲犀春波雨深净如练挼红濯黛随时变髙鬟半玉腕明心逐轮丝千万转晴漪翠浪舞白鲸细桞髙花穿紫燕青楼临道起秋千蝴蝶鸳鸯逐少年月中三郎坐听曲海上汉武来求仙穷年玩歳容发改研精极巧造化怜陌头杨花春鸟语东家西家教歌舞燕姬金捍拥四百万纒头弃如土人生得意各有命岂无红顔甘自苦君不见郭门十里桑柘村蚕妇朝朝踏风雨
唐《骆丞集》:... 额半涂黄已起于汉又幽恠录神女皆琼额黄则效而涂之者也凌波见咏美人篇庾信 ...
《花间集》: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柳暗莺啼处,认郎家 。
《词苑萃编》 卷十八纪事九:当年此际,额黄娇晕,红粉羞酲。
还有“鸦黄”的记载:
《玉芝堂谈荟》:鸦黄 古人闺阁之饰可攷者有鸦黄有檀晕有星靥有花钿 ...
《聱园词剩》:记曾方顺桥头过。娇小雏娘。额点鸦黄。身与琵琶一样长。

额黄妆容在唐朝很盛行,吐鲁番吐峪沟古墓出土的唐代绢画《乐舞女图》里就有一名画有额黄的仕女,身穿回鹘式翻领彩金锦窄袖服装,头梳高耸的发髻,额上的黄色圆晕清晰可见。
花黄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面饰。用黄粉画或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点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自秦代,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始成为流行的妇女面饰。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南朝 梁 费昶 《咏照镜》:“留心散广黛,轻手约花黄。”
南朝 陈 陈叔宝 《采莲曲》:“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
唐崔液《踏歌词》之一:“鸳鸯裁锦袖,翡翠贴花黄。”
如卢照邻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皮日休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经过五代到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如宋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
古代的额黄使用的什么颜料?无疑是天然的,植物颜料更为可信。唐代可使用的植物颜料很多,如著名的柘黄,但可能性不大,毕竟太稀少。更有可能的是栀子和槐米。这两种色牢度其实是不好的,特别是不耐水洗。化妆后也是每天要洗,但可以再画妆。
《永乐大典残卷》:“但恐金须容易堕,额黄虽妙难常保。”这一句恰好说明额黄妆是难长期保存的,没关系,洗了再画!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贴花黄或画额黄可加入胶水,据说是用鱼鳔熬制而成的,粘合效果比较好,混合少量水就可以十分牢固。现代的美妆也是需要粘合剂的,据笔者研究,可用的有很多,但大部分还是可以用植物性的,用“鱼鳔”熬出来的还是算了吧,那股鱼腥味恐怕受不了。
古代人与现代人之间肯定是存在着很大的审美差距。历朝历代的审美和流行妆容都不太一样,并非所有的妆容都是符合现代审美。
但稍加改良以符合现代审美不失为一个良策。
古今多少色,都在流行中!
染匠黄荣华辛丑年大暑后一周写于汉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