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与灯谜

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有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唐宋时期的诗歌、散文等正统文学衰落,杂剧等俗文学兴盛起来。灯谜更多地通过与杂剧等俗文学的融合或直接作为俗文学承继前朝而得到发展。这与元代统治者的特点和治国方略密切相关。元代统治集团的蒙古人原来是游牧民族,文化方面非常落后,统一中国后,极力倡导汉文化,如尊崇儒术,宣扬程朱理学等,使得诗歌、散文、小说、杂剧等都得到沿袭,更使得杂剧名传后世。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元代的科举考试很不正常,时有时无,使得一部分读书人仕途受阻,为生活所迫,转与优伶合作,写作蒙古统治者喜爱、广大群众也喜爱的杂剧之类的作品来维持生活,于是有了杂剧的盛行。

灯谜的智趣可以增强杂剧的艺术感染力,灯谜又是文人所好,于是,形成了“元代灯谜主要从杂剧中去找”的时代特征。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5中“院本名目·打略拴搐”分目内有“猜谜”,包括《杜大伯》《大黄》二目。《录鬼簿续编》记载李时英所作《诗禅记》(全名《金章宗御赛诗禅记》),也是一部与谜有关的元杂剧。元夏庭芝撰《青楼集》中记载了一位较有影响的女谜人梁园秀的行迹。文曰:

梁园秀,姓刘氏,行第四。歌舞谈谑,为当代称首。……又善隐语。

元钟嗣成撰《录鬼簿》是元人记录元杂剧的著作。明无名氏(或为贾仲明)撰《录鬼簿续编》,延伸《录鬼簿》纪录了元末明初的戏曲创作成就。两书中所记之事非常简洁,却记录了40多位善谜之人和很多谜情概貌。从书中所记“隐语多传于江南”“隐语为燕南独步”“隐语驰名寰海”“人多传之”,可知,隐语在当时风行大江南北,为市民所青睐。由此可以推论,元代灯谜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拥有大量的灯谜爱好者。

在元杂剧中,较多地运用灯谜或借鉴灯谜的表现手法来插科打诨、含蓄表意、讽刺世情,以吸引观众、推动剧情、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