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那个带点儿村上味儿的东北80后小说家

刺杀那个带点儿村上味儿的东北80后小说家
这是知乎的一个热榜问题,原题是:

有什么不俗的小说推荐吗?

我想说的是:
小说这东西,本身就是由俗而诞生的,要想不俗,就应该去读诗啊,听古典啦,肚子里有了诗书,气质自然划拉划拉滴。
好了,正经回答一下吧——
所谓不俗,我理解就是出众,与众不同。
这样的小说,再说的更浅显一点,就树立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风格。
看过的小说太多,不俗的也太多,很多都是名著或畅销书,其它答主应该也都回答过了。
我就说一部刚刚看完、记忆犹新、阅读体验非常好、并且读后受到一些震撼的小说吧。
确切地说,是一部中篇小说集
《飞行家》
作者:双雪涛
对,就是今年贺岁档电影《刺杀小说家》的原著作者,同样,这部集子中,也收录了电影同名原著。
相较于日本和欧美小说家,中国国内的小说家真是青黄不接,现在冲到一线的小说家很多都是网文出道,没有任何对网文不敬的意思,但网络小说,受其阅读受众和阅读媒介的限制,其故事节奏和人物刻画,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还是不太一样的,这是另一个课题了,有空再说吧。
不分析中国小说家生存现状了,课题太博大,直接说这部小说吧。
双作家是东北人,东北人天生都是段子手,讲一个好段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节奏了,把握好包袱的收放节奏,段子就能响。
写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同样是这个道理,所以,双作家的小说,节奏真好,抑扬顿挫,起承转合,读起来特别舒服。
这是从阅读体验上讲。
双作家的写作风格也很不俗,惯常于怒长的大段落写作,这在今天已经习惯了看小碎段的读者看来,似乎不是那么讨喜。
而且双作家的超长段落里,都是把几个人物的对话连在一起写的,甚至直接引语连双引语也没有,就是这种写作——
张三说,我今天要去趟我妈那儿吃饺子。李四看了他一眼,说,那我也去吧。张三摇了摇头说,你别去了,我怕我们家饺子不够吃。
其实这种写法有点儿当年王朔的意思,但双作家写的比王朔还朴素,很少用大段的前缀修饰,都是特别朴素的字句,谁都能看懂。
谁都能看懂,但却绝不等于简单浮浅,甚至还很深刻。
我来摘几段你们体会一下:
老赵说,很多事情你不知道,几十年前,我们国家谁也不怕,老美来了,打跑,老黑吃不上饭,我们自己饿着,给他们粮食。那时我们是个男人,现在我们是个娘们了,但是你自己,要做个男人。
——引自《光明堂》
什么是谍战?我说,我的理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疯马说,所以是关于身份的故事。我说,可以这么讲。他说,身份是一个人的表面属性,什么是本质的东西?我说,正想请教。他说,欲望。我说,换个词儿,信仰。
——引自《间距》
双作家这本集子里一共9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挺有意思,但我最喜欢的还是
《刺杀小说家》
这部集子里,其它8部的写作风格比较统一,就如我前面说的那样,对话密集、大段落写作。唯有这一部《刺杀小说家》,风格突然变了,不仅是小说本身的双线多时空的创意很好,而且在文笔上,不知道写这一篇时双作家受了啥刺激,或者是不是正在看村上的小说,反正文笔突然特别村上,很有意思的尝试。
说来有点不好意思,我知道双作家以及要看这部集子,就是从贺岁档同名电影那来的,但真正看完这部小说,后来也看了电影,我就知道,电影是动了大手术的,谈不上好坏,但如果有兴趣的话,还是应该来看看原著。
尤其,如果你是一个村上春树迷,更不应该错过这部中篇。
关于《刺杀小说家》的故事就不赘述了,各种自媒体都讲差不多了,故事大纲和电影大同小异,只不过在写作上,真的更有意思。
我来摘录一大段原文啊——
若是在从前,恐怕一定会给妻子去个电话,妻子是善于决断那种人,无论面对何种状况,用不了三五秒时间,就把手掌当胸一拍说:就这么办吧,这么办一定不会有错。而事实证明,绝大多数情况妻子都是正确的,或许不是正确那么简单,而是一旦她做出选择之后,就与自己所做的选择融为一体,患难与共,即使有时和预期略微有些小出入,她也会冷静地告知我:所有事后认为并不是完全明智的选择,在事前都是必须的,这个道理你懂吧。妻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到一卷卫生纸的牌子,大到是不是忤逆父母与我结婚,都会用两只灵巧的手掌在胸前一拍,然后绝不后悔,那一拍与其说是对自己的鼓舞,不如说是与其他可能性的告别,一别之后,再无瓜葛。
有没有种村上春树的意境?
我说这部小说很像村上,还是因为小说的两个男主,一个小说家,一个刺客,两人的人格特质都是那种内敛、羞涩、孤独、自闭型的,特别村上。
大概就是这样了。
看了这么多年小说,古今中外,不俗的小说太多了,没法一一说来,只好找一个最近看的来推荐。
希望你们喜欢。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