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五)动物开口会说话
本站整理 | 时间:2011-09-11 14:55:49 |
节目预告:
寓言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千古传颂的《黔之驴》几乎是他最为人们熟悉的代表作。在柳宗元的寓言故事当中,动物是最生动有趣的主角,那么作者究竟想通过动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与我们一起读寓言、讲故事。《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五集《动物开口会说话》即将播出。
画外音:
柳宗元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他在朝从政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在短暂的仕途得意之后,就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再贬柳州,落得个半生潦倒、怨恨到老的结局。然而,苦难的经历激发起柳宗元天才的文学创造力,动荡的人生给予他太多的创作灵感与文学素材。在被贬永州的十年里,他留给后世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中,动物的形象生动有趣,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与象征意味,令人难以忘怀。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以寓言的形式来表情达意呢?他又是如何通过动物来警醒世道、启发人生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与我们一起读寓言、讲故事。《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五集《动物开口会说话》正在播出。
康震:
今天啊一开始先讲一只小虫子的故事,说有一只小虫子,这虫子很有特点,在路上爬,一边爬一边爬,就看见路边上有什么小米粒啊,小麦穗啊,就背到背上去,然后再接着爬,爬一会儿又背一些东西,这越爬走的路越多,路边的东西就越多,背到背上的东西也越重,背得哼哧哼哧挺累的。有的好心人看见这小虫子在那路上走,觉得它太辛苦了,背这么多东西,就给它拿下来一点,让它喘口气,缓过来劲儿。可是这个虫子有个特点,等它缓过来劲儿以后,它又接着把卸下来的东西又背上去了,再接着走,接着往前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这个虫子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爬高,它不光是喜欢负重而行,而且喜欢负重爬高而行,哪高跟哪走,越高越高兴。爬着爬着,那么重、那么累,爬得那么高,稍微有一个技术动作不过关,啪叽,摔下来了,就摔死了,就是一个小虫子的故事。这个小虫子的名字呢,大家很不熟悉,叫蝜蝂。那么我讲完这个小虫子的故事以后,大家会说有个什么印象呢,对这个虫子?大家说这个虫子是一个很勤劳的虫子,不知疲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这么一种虫子。那大家说康老师您这只虫子,是从哪爬过来的呢?是不是从《伊索寓言》里头“爬”过来的?我还真跟您说啊,这个真不是从《伊索寓言》里边的虫子,也不是古希腊版的、也不是古罗马版的,反正不是外国版的,是纯正的中国版的一只小虫子。具体点说呢,就这虫子的版权呢是归柳宗元所有,是柳宗元创造的一只小虫子,柳宗元给这虫子起名叫蝜蝂,给它写了一篇传记就叫《蝜蝂传》。
画外音: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寓言这种文学形式,比如《诗经》中就有《鸱鸮》这样的寓言诗。先秦时期,寓言有了很大的发展,《孟子》、《庄子》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但这一时期的寓言只是一种说理论事的手段,不是独立的文学形式。寓言在柳宗元的手中,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作品,这是柳宗元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 柳宗元寓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那么,这篇《蝜蝂传》究竟有着怎样的现实背景?这只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小虫子,究竟背负着什么深刻的寓意呢?
康震:
那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说有问题呀,康老师,你前面刚说过,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这是十年的时间。后来又被贬到柳州,这是四年。他就是在柳州最后去世的,前后加在一起十四年的被贬的时间,他的精神是很痛苦的,他的生活是很艰难的,他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他的前途是非常绝望的,这么一个人,他怎么还会有这种闲情逸致写一些这种小虫子的故事呢,是不是,不是神经失常了吧?我前面说过,柳宗元给很多人都写过信,请求这些人的帮助,但是,石沉大海、泥牛入海,没消息。别人要救自己救不了怎么办呢?那就只能是自己自救,怎么自救呢?柳宗元就借着这种小虫子,这样的小动物,可能要把自己内心里头的愤懑、把自己的不满、把自己的牢骚和对这个不公平的命运的呐喊要发泄出来,所以,把这小虫子的故事写完了以后,柳宗元就大发了一通议论,他怎么发的议论?他说这个世道有很多的人,就跟这蝜蝂一样,他们天天大把地捞钱,把这钱放到自己家里边,还觉得自己家里填得不够满,很多的人还在拼命地往上爬,还觉得爬得不够高,官做得还是不够大,可是有一天呀,突然地倒了霉了,摔下来了,一切都丧失掉了,这下下场可就惨了。可有一样,要是时来运转,没过多久他们又重新回到朝廷,重新又做了官,他们就会又故态重萌,继续捞钱、继续往上爬、继续要去做官,一直等到有一天就跟这只虫子一样,爬得太高了,一脚没踩稳,摔下来,啪叽,就摔死了。柳宗元说现在这个世道,很多人都像这只虫子一样奋不顾身地、不顾生命地、不顾性命地去扒钱、去抓官,但是就没想到自己的性命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他最后说啊,这些人从外形上来看,那是个人,挺高大,还挺英俊、挺体面、挺排场,可是他们这脑子、他们这智力,跟这虫子没什么两样,人形但是虫脑。
很显然,我们说柳宗元是想借着这个小虫子的故事来讥讽那些当权者,那些在台子上的贪赃枉法的人,那些以权谋私的人、贪得无厌的人、为非作歹的官员,是在讽刺他们。但是我们自己想想,看见这只小虫子,我们就觉得这虫子挺熟悉,好像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要是自己把手放在胸口上,回到家里慢慢想想,好像觉得在自己的人生经历当中,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在你自己的身边,好像也有这只小虫子的影子在晃悠。那么,当你看见那只小虫子在很勤奋地爬的时候,当你看见它不顾一切地把很多东西背在背上的时候,当你觉得它快累得半死了,你很可怜它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曾经想过,在冥冥之中、在上苍之中有一只同样很怜悯的眼睛在看着你呢?这不一回事吗?我们在上天看来,也就是一只小虫子,所以你别老看着故事嘲笑虫子,你在嘲笑那虫子、可怜那虫子的同时,你得可怜自己。
这个寓言故事就是很有力量,它像一个双刃剑,你在砍别人的时候、刺别人的时候,也砍自己、刺自己。我告诉你这虫子身上不但有我们的影子,也有柳宗元的影子,你得想想这个,难道不是吗?你说柳宗元他被贬了,他为什么痛苦啊?因为他被剥夺了参与政治的权利,被剥夺了前进的权利,被剥夺了表达思想的权利,被剥夺了往上爬的权利,所以他痛苦啊。可是你现在是很痛苦,你怎么没想着当初,你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的时候呢?那个时候你不是喜欢跟人辩论吗?你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吗?你不是感觉一切的机会都是为自己准备的吗?你不就像那只蝜蝂一样,给背上背了那么多东西。当然你背的不是东西,你认为自己在背上插了好多旗子,你觉得这些旗子又辉煌、又鲜亮,是我荣誉的象征,但我告诉你,你插一面旗帜、两面旗帜可以,你的背上如果插了一百多面旗或者五百多面旗,那你要不然就是卖旗子的,要不然就是这些旗子已经不是旗子了,它成了什么呢?成了你的沉重的负担了,那时候这些旗子还是你的荣耀吗?
韩愈曾经评价柳宗元,说柳宗元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少年得志,敢为人先,不太懂得谨慎从事,凡事都是一马当先,功成名就,那都是顷刻间的事,结果落得个身败名裂。你看啊,为什么我们这里头有柳宗元的影子?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之后,不是朝廷有一次把他们又召回去了吗?那时候柳宗元多高兴啊,觉得机会又来了,我又杀回来了,天下又是我们的了,特别地兴奋、特别地高兴,觉得要挽开袖子、要重新再大干一场了,那么高兴,为什么高兴啊?那不就是刚才象《蝜蝂传》里面写的那个情景吗?可是还没等到他要大干一场的时候,朝廷又一道召命把他贬到柳州了,这时候又是垂头丧气、患得患失,全世界就是他最惨。那你说,这不是一只典型的蝜蝂吗?没错,柳宗元写这小虫子,主要的目的还是讽刺那些在台子上的、耀武扬威的家伙们,但是我想,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他看着自己的手掌上这只蝜蝂的时候,他也未必没有看到自己的身影。
刚才我说了,没人能救柳宗元,没人有本事能把他从被贬的地方再召回到长安去。也许看着这只虫子,写下这些文字,这多少能够让他自己的心灵安静一点。拯救,有时候未必就是非得脱离苦海,能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也许是更大的拯救。
与这只毛驴颇为相似的还有一只麋鹿的故事,说有个人买了一只麋鹿,很善良的一种动物啊,买回家了以后,他家里养了大狼狗,这狼狗看见麋鹿非常兴奋,觉得是不是午餐来了,老盯着这个麋鹿看。这主人非常生气,主人强调,这只麋鹿要跟这些狼狗和平共处,要成为好朋友。然后呢,他就教给麋鹿和狼狗,你们应该怎样在一起玩耍,怎样友好地相处。这个狼狗因为它也得听主人的,麋鹿就更不用说了,一来二去呢,在主人的监督下和精心的培育下,麋鹿和狼狗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模棱两可的、谁也说不明白的友谊,它们在一起“友好”地玩耍,但是这些狼狗往往在主人不注意的时候,舔一舔舌头,那馋劲儿还没过去呢。时间长了有一个不好的效果发生了,就这只麋鹿忘了自己是一只鹿,它以为自己也是狼狗呢。有一天,它想出去透透气,走到了乡间看见一群野狗在那玩儿,麋鹿很兴奋啊,这是朋友啊,奔跑着欢快地要跟它们在一起玩儿,这些野狗一看都傻了,还有这样的麋鹿吗?当然不能放过了,大家就没客气,一拥而上,这只麋鹿就消失了,这就是一只麋鹿的故事。我跟您说这麋鹿死可比这驴要冤得多,它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我的朋友要伤害我。
画外音:
寓言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是通过比喻表达人生哲理的文学方式,而比喻的实质,就是从生活中最熟悉、最普通事物中发掘出耐人寻味的道理,因此,生动的形象、活泼的语言、通俗的表达,就成为寓言必备的要素,那么,对于柳宗元笔下这只麋鹿的遭遇,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其中的涵义呢?
康震:
咱还是那个老办法,要理解这个故事得从两个角度切入:第一个,是主人的角度。因为这里头就仨,狼狗不用说了,它指定是要吃这麋鹿的。先从主人的角度来讲,主人是个好人,是个善良的人,是个好心人,他买回来麋鹿,手心手背都是肉,麋鹿是他的小伙伴、小朋友,狼狗也是他的小朋友,他是主观上希望狼狗和麋鹿能够和平共处,建造一个和谐的一个家庭氛围。可是您要知道啊,这俩本来不是一类的,麋鹿和狼狗那本来就是敌我的关系,你硬是不顾实际情况,生拉硬拽地给它凑到一起,迟早会出问题。记住了,柳宗元借着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善良的动机不一定产生良好的后果,好心人也可能成为杀人犯的。动机和目标之间不一定是完全能统一的,所以,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最重要的要做一个善良的、有智慧的人,不能做一个善良的、愚蠢的人,这是主人的角度。
还有什么角度呢?当然是我们这只麋鹿的角度了,作为麋鹿来讲死得很冤枉,但是也怪它不聪明,为什么呢?一只聪明的麋鹿,应该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跟狼狗在一起玩儿,在什么情况下呢?在主人监管的情况下。你贸然地跟自己不熟悉的那些狗在一起玩儿,那就是葬送自己的性命。所以,麋鹿的特点是,它不懂得敌、我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需要条件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朋友和敌人的这种关系,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转换。如果不顾条件,盲目地交朋友、盲目地打击敌人,那结果是有可能伤了朋友,害了自己,让敌人占了便宜。
所以你看,这柳宗元真厉害。我跟你说这编寓言,其实挺不好编的,我们大家最熟悉的是《伊索寓言》,每一个故事都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它,而且能给我们这些人,一代一代的人,以无穷无尽的启发和启示。
说完了这几只动物,最后再来说一个猎人,这个猎人是最聪明的。首先说一些对等关系,说,鹿最怕的动物是叫貙,貙最怕的动物是老虎,老虎最怕的动物是罴,也就是棕熊。这个猎人扛着枪出去打猎,他要打谁呢?打鹿。他有一个技巧,他会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他就在那模仿鹿叫,鹿一叫,这鹿来了,鹿一来好办了,啪!鹿就打死了。扛起鹿刚准备回家,没成想,那貙听见了鹿的叫声,也来找鹿来了,那貙一来猎人就慌了,他打的是鹿,他打不过貙,怎么办呢?赶紧学老虎叫,老虎一叫,老虎来了,貙一看,老虎来了,走了。可是老虎来了得有结果呀,貙走了,就是你(猎人)了。这猎人一看更慌了,怎么办呢?学罴叫吧,就是棕熊叫,棕熊一听有门,又来了,一看见老虎。老虎一看,罴来了,那我走。那罴说我不能白来一趟啊,老虎走了,还剩谁呢?还剩你,猎人。你这回学什么叫啊?只能自己惨叫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罴给吃了。这个故事比前面那些故事都血腥,原来以为黔之驴是最血腥的,没想到这个比那个血腥多了。柳宗元在这故事的结尾说了一句话: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矣。”——柳宗元《罴说》
在这个世道上,那些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的家伙都逃脱不了被棕熊吃掉的下场。
这个故事讲到这,我就觉得越讲越有意思了。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那些既可爱又可怜的动物,还有那个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蠢的猎人。先来看那小虫子蝜蝂,勤勤恳恳一辈子,任劳任怨,不作假、不作秀,为生活而奔忙,这是这个时代勤奋而刻苦的象征。可你知道勤奋地过了头,就是贪婪了,它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的极限,在他冲破那个极限的瞬间,它送了命。再看那条毛驴,是个老实人,没招谁没惹谁,有多大本事就显露多大本事,能吃几碗干饭就吃几碗干饭,它惟一的错误就在于生不逢时,处在一个居心叵测的环境当中,却不自觉到。没办法,老虎肯定要吃它,左也是吃,右也是吃,所以这是一个老实人认不清环境的一个故事。第三,善良的麋鹿,这个麋鹿最可悲的地方,就是它从始至终都生活在一个骗局当中,它是很善良,它越善良,这个骗局对它就越合适,它跟前面那几位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这个骗局欺骗性还笼上了一层温情的柔纱,其结果是,它毫无防备地当它走出这个骗局的时候,残酷的现实就在路边上等着它。最后就是这个最愚蠢的,但是看上去是最聪明的猎人,他比起蝜蝂来这个人不够勤劳,好好地练枪法不就完了吗?学什么动物叫啊,他不够勤劳。比起毛驴这个人不够诚实,没本事就算了,还狐假虎威,玩儿骗子的手段,蒙完一个蒙下一个,最后把自己也蒙进去了。比起麋鹿,这个人不够善良,狐假虎威、狗仗人势,他是可能在这里头最爱显摆聪明的一个,但也是最愚蠢的一个,死得也是最惨的,按柳宗元的原书上说,那只罴把他撕碎了,慢慢地把他吃掉了。
其实大家也都看出来了,就是这里面所有的故事,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你能否认清自己的本性;你能否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你能否客观地准确地认识自己,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你怎么来认识别人呢?就好比你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你是个凹凸镜,天呐,你自己都是疙里疙瘩都不平,你还能指望照出别人也是很正常的影像吗?不可能啊。所以我们说,他们这些之所以最后都取祸的主要的原因,都是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认清形势、认清自己跟社会、跟环境的关系。
画外音:
我们知道,柳宗元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山水诗清新俊雅,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许多哲学思考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瑰宝。那么,作为诗人与哲学家的柳宗元,为什么对寓言有如此之大的兴趣呢?促使他写作寓言故事的主要动因又是什么呢?
康震:
大家可能会问,说你看柳宗元这么个政治家、哲学家、诗人,他怎么就写这些寓言小故事,是给自己解闷儿的吗?他写作这些东西的动因还有什么很重要的原因吗?我们说还有,首先第一个毋庸讳言,柳宗元是被贬永州跟柳州,他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他必然会对现在在位置上的、政治上的既得利益者,保持着一种愤懑的、冤屈的、不公平的心态,所以他写的这些寓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讽刺、讥讽和嘲笑、攻击那些在台上的政治的对立面,但是在当时四面楚歌的政治环境当中,他没有办法也不敢直接地把这些话说出来,只能怎么办呢,转着弯说,通过这些可爱又可怜的动物传递出自己的某些看法,某些批评的意见。第二,就是对自己的反省,对自己人生经历、仕途经历深刻的反省。这些内容也不便于直说,我们知道一个人面对别人很容易,面对自己非常困难。有多少人面对自己的时候说实话呢?这是很打折扣的一个事。所以,他写这些寓言说白了,这个寓言故事,它就好像是一个面具一样,就好像是一个演双簧的人,前面有一个人在那儿表演,自己的声音在后边儿,这样多多少少能够让自己不要直接地面对惨淡的人生,能够好一些。所以,你看他这些寓言故事写得都很短小,都是,形象都很鲜明、个性都很鲜明,都有很强的讽刺性、针对性,这就是寓言的特点,我们知道,寓言这种文学在先秦时代就有,在《庄子》、在《韩非子》的著作里面都有,那是中国古代寓言文学的一个高潮期,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重要象征,柳宗元我想也许是先秦之后作为个体文学家,最杰出的寓言文学家了,柳宗元写这些寓言故事的时候,肯定有他特定的、具体的目的和针对性。但是我跟你说,这文学作品有个特点,只要它一产生,流传到社会上,完了,不由作者自己了,所以很多的寓言故事,人们在流传的过程当中,就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干嘛呢,来解读它,赋予了它很多更新的涵义。我们说柳宗元在这些小动物身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写着这些动物的故事,自己的心灵也能稍稍得到一些平静,也许心灵还能得到一点拯救,可我告诉大家,拯救他的不光这些动物,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特别小的小人物,在柳宗元的生活当中、文学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柳宗元跟这些人到底什么关系啊?这些人到底帮他多大忙啊?我们下节课再讲。
下集预告:
被贬永州的柳宗元,还没有来得及回味自己的痛苦,就被别人的痛苦所震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的故事,让他真切地看清楚了唐朝官员的面目,他只能拿起笔,通过为小人物写传记来表达自己的愤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那么,除了著名的《捕蛇者说》以外,柳宗元还为哪些小人物写过传记?对于提出的对策,他自己又能不能说到做到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六集《小人物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