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缘——孙崇涛自述》 评论之七
一个圈外人的感受 ——读《剧作家》孙崇涛教授“戏缘”系列作品有感
我很荣幸成了孙教授家“宁澹轩”的常客。孙教授家的这间书房不算宽敞,更谈不上高档豪华,但它洋溢着浓浓的书香。一排二米多高的书柜装满书籍,大书桌上还堆放许多报刊资料。从孙教授文章中得知,这里是他研治学术、伏案作文的地方,也是他给学生传道授业的“教室”和接待中外各地学者的“会客厅”。我带女儿跟他夫人李老师学习琴艺,也在这“宁澹轩”靠边一室,这让我这个文学爱好者每周都有机会浸染一回“宁澹轩”的书香。在那里,我陆陆续续地读到了孙教授刊载于《剧作家》杂志2011年6期至2014年6期间的所有“戏缘”文章,被文章内容与写作技法所深深吸引,趣味盎然,受益匪浅。
我是国家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对戏剧仅知一点皮毛,只是偶尔从电视上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一类演出的播出。至于戏曲的历史与理论知识,可谓十足的门外汉。《剧作家》连续刊载的孙教授“戏缘”文章,生动具体,通俗易懂。它从作者经历的一件件小事记述入手,涉及的内容和知识,却是相当的丰富而广泛,引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作者将原本枯燥、高深的学术内容,用形象的记事散文形式呈现给读者,还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戏剧历史的描述融为一体,让我们在读文中学到不少戏剧历史和理论知识以及相关联的“人生舞台”内容。作者从家乡小戏台,一直说到人生国际大舞台,说的虽然都是个人的一些有趣的所见所闻所历,但细细品味起来,处处都是在说“戏”的历史和“戏”的道理,说跟“戏”相关的社会状态和个人经历体验,里头包含着很丰富而深刻的专业内容和人生哲理。
最先读到的《家乡戏缘》,让我耳目一新。它用细致而生动的笔调描写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作者家乡浙江瑞安一带的地方戏,真实、生动、有趣,让我的思绪一下子穿越到了那个民国江南民间戏曲演出的场景,感到孙教授从小和戏剧结缘真有几分天意。文中还写到自己解放后泡在瑞安文化馆图书馆痴迷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名剧的情景。我想这为他日后学业和事业有成打下深厚的根基。深深体会到人生经历的每一细节的作用,一段不经意的幼年经历,可能会给人带来一辈子的深远影响,也可见从小爱好阅读对于铸就人生事业的重要。
《省城戏缘》讲述年满18周岁后的孙教授到省城读大学期间与戏曲结缘的情景。文中记述自己与出身梨园世家的室友钱苗灿的交往情况。钱苗灿是上海越剧院当红老生钱妙花的弟弟。恰好我在电视里看过越剧影片《追鱼》,那是我看过的少数戏中唯一记得比较清楚的一出,脑海里顿时浮现出钱妙花在戏中饰演的“包公”生动形象,感到特别近切。文中还记述他跟钱苗灿一起参加“杭剧”改革的经过,这使我感到当年大学学子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目前许多大学生所缺少的。
“大跃进”年代教育改革发展成个人思想革命,狠批所谓“厚古薄今”、“崇洋媚外”期间,孙教授只因多看中外古典文学名著在同学中间出名,被罚到海拔一千多米高的天目山整日去拖每条重达一二百公斤的毛竹,以示“惩罚”、“改造”。孙教授却把这种能接触大自然的苦力活,当成是一种难得的生活体验。文中写道:“毛竹杆吧嗒吧嗒地敲击着下山的石阶,很有动律,像首动听的敲击乐”,还把自己比作为茹志鹃名作《百合花》里出身天目山的小通讯兵。这种自信与乐观,让我看到了当年大学生面对生活曲解和磨砺而不坠青云之志的信心。
《小城戏缘》写了他大学毕业分配浙南平阳县一中的从教生涯。学校地处偏僻,依山傍水,“我长年枕山而卧,与松涛、蛙声、虫鸣、泉音为伴;推窗眺望,可见花木扶疏、鸟雀攀枝、塔影绰约、村烟袅袅……”在这种形同世外桃源的环境里,大自然赋予了他艺术灵感。学校的文体活动活跃,发挥了他的文艺创作才华。主编的《平中文艺》连载作品,自创自导的校园话剧《少年雷锋》,大胆构想和精心编织让人感动。“样板戏”风靡年代,编排《人人都唱样板戏》等文艺演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片段编排,取得不俗的效果,他还管理过县里的专业剧团。这些艺术创作和实践,为他日后戏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京城戏缘》则写了孙教授为追求自己理想,在接近不惑之年来京城考学、读研的经过,写了他在戏剧专业领域里的不懈追求。文章充满激情地描述了“文革”劫难之后改革开放年代戏剧的复兴和创造的情景,他与同时代学人群体潜心治学,为重建与发展中国戏剧学术理论而努力奋进的精神。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记述里,包含着有关他们求学的艰辛、学习的锲而不舍、事业追求的执着以及京城戏剧动态和剧场变迁等等丰富的内容层面,使我们这代年轻戏剧门外汉,在接受戏剧知识普及同时,也启示了对于人生、事业价值的思考。
孙教授是我国将戏曲学带往国外名牌大学进行系统教学的第一人。《海外戏缘》所收十篇文章,介绍了他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汉城大学等欧、美、亚洲诸多著名大学向各国学子和汉学同仁传授和交流中国戏曲文化的情况。他认为,生逢今天这样开放的时代,将中国优秀戏曲文化介绍到国际上去是他的使命。他的所见所闻,也让我这位读者跟随他“周游”了一番世界,见识了一把世界一流名校的风采。牛津的厚重,哈佛的高大,莱顿的温馨,伯克利的多彩,还有韩国的风土人情,西班牙皇家图书馆的神秘‥‥‥等等,经他娓娓道来,令人神往,并让我们为这些国外名校追随“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感到惊讶和自豪。
孙教授好学、上进、严谨的学者风范令我们敬佩,他的惊人记忆力也让我感叹。他曾问我,他写的这些东西我们是否读懂、理解。我觉得他写的东西区别于现在某些用华丽词藻堆砌或用华而不实的套话编织的文章。他的文章处处是真实的记述、精巧的构思、幽默的情趣、广博的知识和奕奕的文采,让我们这些对学术向来感到陌生、枯燥的“圈外人”也能感受其中,学到许多戏剧及其他相关知识,因之感受到自己民族宝贵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希望更多的戏剧刊物,也像《剧作家》一样,多多刊登孙教授“戏缘”一类文章,令更多关心、热爱戏剧的读者广泛受益。
读其文,知其人。国内外知名学者孙教授平易近人,为人低调,一生清廉,不结权贵。一心以传道授业、奉献戏剧事业为己任,心境高洁,文如其人,是位令人尊敬的学者。真实的东西最宝贵,也最能表达作者心声、感动他人。作为一名戏剧事业的圈外人,我在成长道路上遇见他,和他的“戏缘”大作相识,何其幸也!
本文出处:《剧作家》双月刊2015年第4期
作者简介:高琴,文学学士,北京某事业单位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