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字为什么这样写?
这些天,上海的天气在40度上下徘徊,骄阳似火,内外如蒸, 汗似泉涌,衣如水洗......
此时此刻,我不禁开始了对天高气爽、不冷不热的秋天的向往:
然后查了下日历,再过两个星期,就要立秋了,届时难耐的酷暑就要说再见了!这么一想,果然感觉凉快多了。
今天的问题是:“秋”字,为什么这样写?
有人看见秋里面有个”禾“字,便和庄稼联系起来,说什么庄稼成熟之类,这是典型的望字生意——不要忘了,夏天的时候,也有庄稼成熟哦。
其实呢,本号前面已经指出,古人喜欢用各个季节有代表性的植物,作为该季节的代称。
比如“春”字,象形植物香椿,表示这个季节香椿开始发芽(见文章《今日春分,开吃香椿》)。
比如”夏“字,象形植物半夏,表示这个季节半夏开始开花(见文章《夏至:是夏天到了,还是夏天到头了?》)。
那么‘”秋“字,也代表了一种植物,就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鹅掌楸。
因为鹅掌楸的叶子颇像一件马褂,因此又名马褂木。
鹅掌楸的花瓣很特别,上面的图案就像火一样;而鹅掌楸的种子,就像稻种一般。
鹅掌楸花,中间是它的种子
成熟的鹅掌楸种子
稻种
鹅掌楸的种子象稻种,即为“禾”;花瓣象火苗,即为“火;二者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秋”字。然后加木字旁表示分类,就是“楸”字。
秋分前后,鹅掌楸的叶子会变成金黄色并开始飘落,果实成熟,因此人们就用鹅掌楸来代表这个季节。
应用的心理学领域,心里就像秋天一样,感觉失去了什么东西,这就是“愁”。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常常把秋天和“悲愁”联系在一起,比如: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读了这些诗句,我赶紧找了件秋季外套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