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普及(二):从《周髀算经》到《周易》—耍弄了无数“大师”的通假字
如今,社会上有不少所谓的“国学大师”,包括南怀瑾、曾仕强在内,都把《易经》等同于《周易》。
他们的逻辑是:《周易》=周文王的易经
他们这样胡乱等同的资料来源是《史记》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外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
由此,他们演绎出了和周文王有关的道德文章汗牛充栋......
果真,《周易》=《易经》吗?或者说,《易经》=《周易》吗?
非也。
《周礼·春官》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嘿嘿,人家这里可是说的清楚明白,研究“易” 的方法有三种,《周易》只是其中之一。
前篇文章我们已经得知,“易”,就是昼夜更替以及在此基础上引起的季节变化,那么”三易之法“,就是三种观察季节变化的方法,周易属于其一。
《连山》,故名思议,就是通过观察太阳和各座山的位置变化来观察节变化。比如,最简单的连山易,夏天的时候,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冬天的时候,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东、西、南、北即是四座山的名称,连在一起,即为“连山易”,这个后面有机会专门开文阐述。
《归藏》,故名思议,就是通过观察天空个星群的出现和隐藏来观察季节变化。比如《乾卦》开篇有云,“潜龙在渊”,即是说夏天的时候,参宿隐藏不见。而《坤卦》结尾有云“利泳贞”,潜、泳同义,即是说冬天的时候,参宿高挂天空。今天我们看到的《易经》,实际上是“归藏易”。
《周易》呢?究竟指什么?
在说《周易》之前,我们不得不说另外一本书——《周髀算经》。
这本书名字叫《周髀算经》,里面最大的数学成就,却是“勾股定理”,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原来,古人语言使用习惯上,是没有今天的标准化概念的,而是把形近、音近、义近的字随手拿来使用,只要能达到交流的效果即可。
比如,”髀“、”股“二字含义相同,皆指大腿。
那么“周”、“勾”二字含义也必相同,皆指小腿。
古人习惯于“比类象物”,用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弯曲关系,来比喻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周髀算经》,实际上是《勾髀算经》,即是《勾股算经》,是一本阐述勾股定理的算术书。
而弯曲的河流,和弯曲的大腿小腿之间,颇为相似,所以“勾”“沟”相通。
那么《周易》,实际上《勾易》,即是《沟易》,是一种通过观察沟河变化来观察季节变化的方法。
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不同的季节,河流的水位大小是不一样的。春分和秋分之间,是河流的荣水期,即从春分开始水位逐渐上涨,到秋分到达最高;秋分和春分之间,是河流的枯水期,即从秋分开始,水位逐渐下降,到春分达到最低。
我们今天常用的一个词“荣枯线”,即是《周易》遗留的痕迹。
而在古代,为了观察水位,设置了专门的“水则碑”来观察水位变化,根据具体情况来采取不同措施。
那么《周易》,其实质上很可能就是后来的《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