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首次见慈禧,仅用8字"似有韬略,或无大才"评价,事后字字应验,好毒辣的眼光!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名人,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导致甲午战争失败,致使清朝跟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是千古罪人。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替罪羊,是被逼迫的。
李鸿章为国家作出过许多贡献:提倡洋务运动、兴办工业、抵御外敌。有人反驳洋务运动没有显著效果,抵御外敌失败,亲手签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是个典型的官二代,父亲在京城当官,李鸿章步入官场后一路高升。不料南方大乱,李鸿章弃笔从戎,上奏请求回老家围剿太平军。
李鸿章进行了五年团练,跟随曾国藩学习,在曾国藩的帮助下组建淮军。太平军进攻上海时,李鸿章临危受命,打退太平军守住上海。
后来,李鸿章扩充淮军,攻克被占领的苏州、常州等地,与曾国藩的湘军一举攻克南京,消灭太平军。
李鸿章立下大功,被两位太后召见,因为当时皇帝年幼,国家大事都由两位太后决定,这也是李鸿章首次见到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这两位太后就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慈安太后给李鸿章的感觉非常和善,对权力并无留恋,掌权不过是形势所迫。
慈禧太后则完全相反,李鸿章第一次见到她,就感受到她对权力的迷恋,而且讨厌将权力给旁人。果不其然,慈安太后最终死于慈禧太后的阴谋诡计。
见到两位太后之后,李鸿章先说了战事,又提出后续该如何发展。李鸿章汇报完毕,慈禧对此却不作答复,反而聊起家常。
比如关于他的个人信息、家庭成员,甚至进京路上是否遇到意外,就是不提战事。李鸿章向慈禧强调事情的重要性,慈禧却让他退下享受御膳,李鸿章只能谢恩离开。
李鸿章回家后,儿子对慈禧很是好奇,便询问慈禧是什么样的人。李鸿章有些惋惜地说:“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这8个字就是说慈禧看起来很有才干,实际上只是个普通妇人,根本没多厉害。后来慈禧的所作所为也验证了李鸿章所说的这8个字,而他仅凭一次见面就得出如此犀利的结论,可见其眼光非常毒辣。
洋务运动时见识过洋枪洋炮的威力后,慈禧才同意大臣们对军队进行改革,购买大量的洋枪洋炮,并创建军工厂。
她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充疆土,而是自我防御,提高大清的国防事业,主要就是为了防范洋人的武力威胁。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洋人可以用洋枪洋炮来攻打我们,我们就可以用洋枪洋炮打回去,从而保护自己,这一举措可以看出她算是一个有见识的人。
戊戌变法时,慈禧从熙和园赶回紫禁城,囚禁光绪帝导致变法失败。若她有雄才大略,就不该阻止光绪皇帝,而是应该支持变法。
慈禧认为戊戌变法触碰到满清贵族的核心利益,强行结束戊戌变法。看起来她维护了最高皇权,实际上她的行为却加速了大清的灭亡。由此,可以看出慈禧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有才干之人。
慈禧是禁止革命的封建顽固派,她不反对改革,但必须要保证清王朝的统治,还有满族贵族的利益。慈禧沉迷权力、独裁专政,不能及时认清形势、贪图享乐,甚至用军费来办生日宴。
封建顽固的思想和对权力的沉迷,加上本就没有雄才大略,导致清王朝最终陷入困境,最终签下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
李鸿章仅是见过慈禧一次,便作出准确的评价,其眼光的毒辣大多人都只能自愧不如。李鸿章拥有如此毒辣的眼光,又是一个爱国之臣,却还是背上千古骂名,这只能怪他太忠心。
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他却没有丝毫反抗的念头,才导致后面诸多不受控制的事,让他被后世辱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