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之光,一位从民间年画走出来的中国画艺术大师

杨西|撰文

1927年的上海提到谢之光,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一年谢之光将自己为华成公司精心绘制的美女烟标图案公诸于世,立刻在上海引起强烈地轰动;画面上一个标致的妙龄少女,面若桃花、含情脉脉,风华绝代、风情万种;醉倒一大批男人,使这幅美人图成为引领上海审美时尚的标杆;整天在家中搓麻将打牌的富家小姐、太太也因其的吸引,将其发展为上流女人的生活时尚,一时风靡全国!

华成公司从中洞察出广告所带来的巨大利润,董事会当即拍板将这款香烟取名为“美丽”,从此“美丽牌”的街头广告,成为上海滩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同时产品热销国内,漂洋过海,谢之光的名字也因此而家喻户晓!

谢之光月份牌作品

随着美丽牌的热销,京剧名伶吕美玉等七位美人都认为画中的美人画的是自己,纷纷对人炫耀,闹出不少的误会和笑话。由此可以看出谢之光画艺的精湛,他笔下的美人并非以某人某位为模特,而是画出了自己心中之美而已。

1930年之前的中国电影,都是无声电影,由电影演员胡蝶出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驰名大江南北。谢之光有感于胡蝶娇美动人的形象和容貌,邀请其作为自己创作“月份牌”的模特;胡蝶深知谢之光有着绝妙的绘画技巧便爽快答应下来。胡蝶的明星效应使谢之光的名气和画价直线上涨,最高可达500大洋一幅。

民国影后 胡蝶

谢之光本人头脑较为灵光,他借自己名声大噪的机会开设画室公开招生学员。每位学生学费一次为500大洋,还设拜师宴、行拜师之礼,这些盛况在当时的上海曾羡煞无数画家。旧时的上海,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一般工人每月工资从几块到十块不等。500大洋的学费对一般人来说可就如同天价,在名气与利益的驱使下,前来报名学画的人如流水一般,这批刚走下批又至,很是红火一阵。

谢之光月份牌作品《美女肖像》

“月份牌”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一个新品种,旧时的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外国资本的进入使旧上海向资本市场转换,一些西方的艺术审美理念,及绘画理论也随之进入大众视线。商品的销售离不开广告宣传,国外广告商的广告形式,在中国市场的投放遇到水土不服的麻烦,因而作为中国民间年画中配有月历、节气的“历画”被广告商看中。国外厂商纷纷请中国画师结合产品内容进行设计,与传统山水或仕女人物相配搭进行广告投放,收到满意的效果。随着市场进一步繁荣,画面内容也越来越多,服装服饰、布料丝绸、日化香粉、药物制剂、卷烟烟具都纷纷被纳入进来,生意异常火爆供不应求!

谢之光为永备电筒、电池所作月份牌

这幅《美人图》是谢之光为永备牌电筒、电池所做的广告,画面上一位少女,身着旗袍,双手自然地垂放在左膝盖上,面容娇美、仪态端庄;透过背后的圆窗,可以看到屋外的水榭、白鹅,波光粼粼,给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少女头后的玫瑰花随圆形窗口垂下,既有装饰味又仿佛和少女微笑的表情一起,向观者传递着温馨的信息,这一点是一个优秀的广告制作人最为难得的聪颖和智慧。

在画法上,因为谢之光学习过西画,他将素描与中国画的晕染法相结合,采用擦笔画出素描关系,然后利用水彩画透明的特点,对人物、画面进行罩染或晕染层层叠加,使人物的肌肤丰润明净、服饰晶莹剔透,取代了原来年画中的勾线设色,让画面呈现出照相效果。用色上,他选择以棕色为主的暖色调,唯有头部背景的玫瑰花叶为绿色,既增强了画面的沉稳,又与人物色调形成冷暖上的对比;将妙龄少女衬托得玉臂丰润、肌肤凝脂,仿佛吹弹可破一般;窗外的湖石和水榭,谢之光采取水彩画法和中国古建筑绘画元素结合,进行虚化处理;在背景墙面的渲染中加少许淡绿于淡棕色中,使整个画面看上去更加协调统一、艳而不俗、温馨喜人!

在样式上,他在画面的四周设计了图案式的边框,将手电筒和电池安放进去,并印上广告文字和厂商名称。那时对于这一形式中商品的图像,或植入画中人物手上、身旁,或画于画面一隅;往往精雕细刻,质感强烈,耐人寻味。商品大多数是香烟,也有香水、肥皂、蚊香、布料、自行车、酒类以及药品,种类繁多、不一而足。谢之光将画上的手电筒、电池画得贼亮逼真,并且款式齐备、大小型号一应俱全;下方配上日历及吉日吉时的提示设计,成为当时集审美、装饰、广告、适用为一体的“月份牌”精品。

谢之光

谢之光,1900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贫寒之家,从小喜爱绘画,14岁跟当时画家周暮桥学画人物,打下了深厚的年画创作基础。后被上海美专的创始人张聿光赏识收为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西画,随后正式考入美专接受正规美术教育,毕业后从事商业广告设计。

“月份牌”曾经作为广告艺术发展中的一个历史阶段,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绘画形式,它是随着外来商品的经济发展应运而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必然也因为经济的衰落而退出其占据的历史舞台。如何在这种关键时刻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将其从死亡的胡同里拽出来?这是谢之光和画月份牌的作者们所应思考的问题。

1940年前后,月份牌行情已成下滑之势,上海的一些画片社见行情不好,转而开发年画市场。谢之光将自己的仕女画作品摇身一变,取消了广告中的商品形象,也不标明企业名称,仅以画中人物形象出现;一下子就征服市民的审美取向,他的新仕女画很受欢迎,立刻成为出版商的抢手货。

谢之光作品《开元宫人》

这幅《开元宫人》图,是谢之光1942年画的一幅中国仕女画作品,无论从画面构图、人物造型、服饰点缀、家私陈设、绘画手法等方面,都充满着浓浓的中国元素,是一幅地道的传统仕女画新作。

绘画中,他先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画中人物的神态、桌凳、灯饰、地毯、猫鹤、插屏,然后再以淡墨分染人物的服饰、头部及五官,层层加深;头发采用细笔浓墨勾一次染一次的办法,直画到发丝乌黑如从头皮上长出为止,接着勾出服饰上的纹饰图案。

待检查整个画面均勾染完毕之后才开始上色,上色时他先从面部画起,用淡赭石分染出五官的立体感,然后再染颈部和手;第一次分染完成,接着再画一次,经“三矾九染”直到色饱意足为止。面部大体的颜色出来之后,便开始染衣服,染时以平涂法完成,这样借助前面染就的淡墨,更容易表现衣服的明快和体感。人物经过上色之后,其大体神态已能基本体现,便开始画几案和地毯。地毯的色调墨色偏重,且有明显的明暗变化;几案的颜色以赭石加朱砂染成,染时他有意地结合西画中的技法画出了几案的体积感,对画中人物起烘托作用;地毯和几案采用叠染法,分几次完成。待几案、地毯、人物大体色彩的对比关系呈现出来之后,再回头对人物的面部、颈、手进行深入刻画,用白粉加硃磦调成肉色,套染面部及颈、手部位;最后在面颊、鼻头、上下眼睑、指尖分别以硃磦加洋红轻轻罩染,以显示出肌肤的艳丽、脂润为准;最后染出人物的樱桃小嘴,浓墨点画出瞳孔。

几案、地板部分,根据人物的基本色调,使其能更好地衬托人物的精神气质为基准进行调整,或加深或细刻,视其效果而定,最后将猫、鹤及其他屋内陈设一一画出。画面整体效果出来之后,再将创作过程中被色掩盖的墨线、色线重新勾勒认真调整,题字钤印一幅古典仕女图就完成了。

谢之光作品《京兆画眉》

谢之光在这一阶段画了很多类似的作品,如《京兆画眉》、《携琴待月》、《出塞图》、《花好月圆人寿》、《拜月图》及《醉酒图》等,图中人物形象生动,秀色可餐、温婉典雅、别开生面、清气袭人、雅俗共赏,均可视为其艺术创作中的精品!

下面这幅作品是谢之光的《洛神》,我现对其作浅略的评述,以馈读者。这幅作品为上海画片社出版,对开、定价为当时一角三分,画的下方有文字介绍:“根据同名京剧描绘甄后死后,成为洛川之神,现身和情人曹植会面的故事。画面描绘甄后在洛川水上现身的情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谢之光作品《洛神》

谢之光在此图中,选择了洛神浮出水面回眸一笑、面带羞涩、眉目含情;也许曹植正在岸上向她举手呼唤,她正整妆欲往的瞬间,以表达洛神心中期盼爱情的喜悦之情。

在人物造型上,他将洛神描绘成面容娇美、衣袂飘飘、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举手投足间令人有心旷神怡,如羽化而升仙之感。与其当年笔下的月份牌相比真是判若两人:月份牌的造型因受西方审美意识的影响,虽手法细腻精雕细磨,却多了几份娇媚的俗气;洛神的面部刻画与整个人物的造型,无论在服饰、色彩、技巧、画面整体效果,都要远胜于月份牌类型的作品;人物形象显得更为丰腴,给人一种俊美的享受。在《洛神赋》原意的诠释上也把握得甚为精准:“……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年画《洛神》的确可称其为新时期的一幅代表之作!

谢之光作品《花好月圆人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谢之光将目光转向中国画创作,直接把画笔与现实生活题材的表现联系起来,这幅《万吨水压机》是其绘画作品中的扛鼎之作。1961年12月,上海江南造船厂成功地研究制造了国内第一台12000吨水压机,填补了我国重型机械工业的一项空白。由于国内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电力、冶金、重型机械都需要大型锻件,当时国内只有几台中小型的水压机,根本无法锻造大型锻件,所需大型锻件只能依靠进口,所以万吨水压机的研制成功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喜讯。谢之光也为之欣喜,他急忙带上速写本和照相机深入生活,与工人同吃同住,数次带领学生深入厂区熟悉生活、描写生活。他根据现场的素描速写画了几幅创作小稿,认真地进行比较研究。

面对庞大复杂的金属构造、机器设备、厂房结构、工人操作,作为画年画出身的谢之光来说,无异于面对一个巨大的难题,无从下手,这好比让他跨入另一个绘画世界。但是花甲之年的谢之光并没有退却,反而迎难而上。他将构图小稿拿去征求工人师傅的意见,最后终于将构图确定下来。

谢之光作品《万吨水压机》

创作过程中,他选择万吨水压机正在锻件的工作瞬间,将水压机这一庞然大物置于画面正中偏左的位置,呈成角透视,这样便于表现主体物的立体效果。画下方三分之一是工人操作现场,万吨水压机的上部是巨大的钢结构屋顶,纵横交错的钢条,衬托了主体的金属属性;航车、航吊在万吨水压机身后,增强了画面的庞大与凝重。画面上有十几个工人正在紧张地操作,大门入口处列队站着无数参观学习的群众,为画面增添了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

在画法上,他采取传统的中国画法,画面下方三分之一的配套机械和十几个操作工人处于暗部,工人的背部有屋顶投下的阳光,他以笔蘸淡墨将工人的背影勾染得生龙活虎、栩栩如生。用浓墨勾画出配套机械的结构,淡墨烘染出其体积感及地面效果,留出地面反光。万吨水压机主体,用笔用色较为工整严谨,有点画广告商品的手法,这样做便于画出主体部件精密结构的特质,体现出高、精、尖科技的特性;背景中的航车、航吊、钢结构屋架均采取淡墨勾染,杂而不乱。万吨水压机中五根巨大的升降钢柱,被谢之光画出了钢的质感铮光铮亮;“上海江南制造厂,1961年”十二个大字明显地刻划在水压机的机身上;红通通的锻件正徐徐地通过锻口,将地面映得通红,围观的人群仿佛发出激动狂喜的呼喊;一幅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在谢之光的手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使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在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成为从那个时代过来人的美好回忆,如《南湖革命纪念船》、《春风又绿江南岸》、《伟大的友谊》、《做毛主席的好孩子》等等。

谢之光作品《春风又绿江南岸》

谢之光为何能从一个民间年画作者,蜕变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大师?我认为得从四个方面阐述:

一、来自于他人生磨难的历练

谢之光出身低微,1913年全家跟随其父来到上海,父亲在六马路开了一家小煤炭店维持生计。幼年的他经常帮助父亲照顾生意,有时照看店面,有时则推着送煤小车将煤球送到客户家中,换几个铜板补贴家用。

十四岁的他特别喜爱画画,后经人引见拜在周慕桥门下。周慕桥为清末民初上海旧校场和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创作者,颇负盛名,谢之光在他手下的学画经历,为其日后绘画上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幅“野萃先生正”的年画就出自谢之光之手,明显地遗留着周慕桥的影子。

谢之光年画作品

1916年正式考入上海美专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其绘画技巧在张聿光、刘海粟等学校教师传授下精进迅速;毕业后以舞台美术、商业美术设计为业。他出版的第一份月份牌《西湖游船》,因构图别致、技法新颖,符合上海市民当时的审美取向,一经刊印上市,立刻在“十里洋场”掀起一股抢购热潮;出版商未曾也曾料到会如此火爆,连夜翻倍增加印数方满足市场需求。

1929年,谢之光与郑曼陀、杭穉英等人组织发起成立“艺友社”,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画法相结合,形成一股新的年画风格。谢之光为“月份牌”成为老上海的文化符号,作出了突出地贡献。

因为谢之光的绘画风格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受人追捧,被邀请为南洋兄弟有限公司设计作品。华成公司也看准了他的潜力,高薪请他担任公司广告部主任。在个人感情生活上,他虽经历一波三折,最终还算圆满。新中国成立之后,鉴于他在画界的威望,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文联(二届)委员;文化艺术界所呈现出的新气象,使他从中看到了希望;对他的艺术人生应视为一个巨大的转折,他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艺术创作之中。

谢之光月份牌作品

二、来自于他对事物认知的灵性

谢之光在幼小的苦难经历中,练就了其阅事的敏锐及灵性,他能从困境中发现生的希望,找到通往彼岸的路径。喜爱艺术实际上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犹如在夹缝中求生存,没有艺术上的灵感触动,永远创作不出好的作品;而往往这种艺术与灵感,要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也许因为谢之光的贫寒出身造就了他求生的欲望,送煤球时凛冽的寒风吹生了其心中灵感的萌芽;使他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找到灵感。

例如,从小长期在乡下生活的他,初到上海之后便被街头巷尾的搓麻将声吵得心烦,他知道那儿是富人与富人之间的游戏,与他这个衣不裹身、食不饱腹的穷孩子没一毛钱的关系;但当他要创作年画的时候,原本没有关系的事情就转换成为灵感,他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借古喻今画出了一幅《洪武豪赌图》,将朱元璋、沈万三等君臣聚赌的场景刻画得惟妙惟肖。一经刊发,买家蜂拥而至,成为这个阶段发行量爆增的作品,跟风者络绎不绝。

谢之光月份牌作品

三、来自于他传承创新的精神

谢之光是靠画“月份牌”起家,其绘画技法熔中西方艺术为一炉,其中深受张聿光和刘海粟的影响。但他不落俗套,以其在绘画上敏锐的天赋和刻苦探索的精神,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月份牌画风,《桃花玉兰香》、《美丽牌香烟》、《美人肖像》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谢之光《桃花玉兰香》月份牌

新中国成立之后,谢之光认识到旧的绘画手法及表现形式,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求,迅速将创作题材转向农村生活,他的《农村妇女新装》就是这方面的创作实践。画面上的两位年轻貌美的健康女性成了画中的主角,一反过去时髦女郎装模作样的神态。从造型上看,两位女子一个看去要年长一些,家庭的负担使她剪掉发辫,而在头上搭了一块毛巾,一看就是北方妇女;留着辫子的女子,脸上挂着几分稚嫩的神情,坐在池塘边的石头上凝神远眺,仿佛在期盼亦或憧憬着什么,口中念念有词;站在她身后的女子随其目光的方向看去,目光中流露出支持与信任;远处的农舍冒着淡淡的炊烟,点明了环境,给画中人物的身份和思考作出了明显的注脚,即便不写标题也能看出作者所表现的主题,这正是谢之光在构图、立意上的独到之处!

谢之光作品《农村妇女新装》

这幅作品虽然仍然采用擦笔水彩的技巧,但其中融入了大量中国工笔画元素,看上去工整而不呆板、艳丽而不俗气,明快而不单薄、饱满而不滞塞。画面上升腾的雾气中透着阳光,点明了时间为清晨,暗喻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正如初升的朝阳蒸蒸日上,日子将越来越美满幸福,画中充满着诗情,充满着期盼。我想任何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如画中人一样充满希望,这一点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谢之光为自己撰写了一幅对联:“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其画风大变,他的绘画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用笔灵动、墨色苍润,设色典雅、酣畅淋漓;其中将传统和抽象巧妙地结合,具象与表徵相互运用;一会儿泼墨泼彩,一会儿又凝重古朴,为了表现对象,他不拘一法一宗、不守一家一派的清规戒律,大胆冲破作画常规;或棉团、纸团,或柳条彩铅,或指掌揉擦,或吹云弹雪;只要适合一概采纳,其作品狂放不羁意趣盎然!

谢之光作品《出耕图》

四、来自于他爱国爱乡的情怀

谢之光是一位爱国爱乡的画家,他生在贫寒人家,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有着共同的语言,身上有一股凛然正气,怀有侠义心肠。他虽然在商海中穿梭,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却不容他只为利行。作为一个画家,作品便是其思想的具体表现。在他担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和上海文联委员会委员期间,创作的作品《铁水奔流》、《洛神》、《女运动员》、《万吨水压机》、《做毛主席的好孩子》,都是他爱国爱乡的具体表现。他出生在农村,对远路而来上海看他的人,一概如亲人一般地对待;在他的一生中,画了很多作品送给家乡农村的亲人和朋友,他常对妻子方慧珍说:“来我家索画的人,要待他们客气一点,他们有的从杭州来,有的从四川来,一路舟车劳顿,还要抱来宣纸毛笔,其实是给我‘练功机会’,……我应该感谢他们才对啊!”从这句朴素的语言中,我们似乎感到老人那颗跳动着的赤子之心。

谢之光越到晚年其热爱家乡之情愈浓,这一阶段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农村的田园风景、瓜果蔬菜为题,如《春山云起图》、《出耕图》、《故乡山水册》、《清白图》、《石榴》、《南瓜玉米》、《葫芦图》等。很多前来求画的人,他都热情地赠送不取分文报酬,自嘲为“白弄山人”,可见他对故乡百姓之间的情结真是如同手足!

谢之光山水画作品

由于谢之光为人谦和,不善于奉承,所以他的作品为其炒作者甚少,以至于当今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红尘往事如烟,昔日的辉煌均被流金岁月的流逝而带走,唯一带不走的是流传于后世的艺术。他的作品深沉、含蓄、古香古色,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在写实的基础上升华为精神的写意。当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他娴熟地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技巧,使人们真切地感到一个画家直抒胸意的热忱;人物神态优雅宁静,山川景物秀美宜人。在探寻那个一半是虚幻一半是奔放的心灵世界时,将会感到一种醇厚的艺术味道扑面而来,我们怀念谢之光,怀念一位默默离去的中国画艺术大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