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心得
摆摊第二天,孩子也跟着。你会发现孩子表现的更从容。因为他们没有束缚。
这些束缚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后天所造。在性格塑造的过程中,父母起了重要的作用。
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不要相信陌生人。那么和陌生人就很难建立连接,会成为未来人际关系交往中隐形的障碍。
邻居家的小女孩是我儿子的玩伴。有一次,我把糖果分给她,她说:妈妈不让吃陌生人的东西。这时才懂地,原来在她的年龄是分不清熟悉和陌生的区别。但这个观念,会一直伴随着她。
当一位母亲看到三四岁的孩子一个人在玩给洋娃娃缝制帽子的游戏,大声叫到:快把针放下,你会扎到手。如果你想让洋娃娃戴顶帽子,我们出去买一顶更漂亮的;而另一位妈妈看到这样的情形夸奖了子女几句,并教她如何才能缝的更好。
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看到两个孩子的差异,第一个孩子会觉得自己做不好任何事,因为花钱买的东西一定比自己做的好;第二个孩子可能已经发展出了对艺术的兴趣,因为她受到的鼓励后,更加努力完善自己的技艺。
其实身边这种例子很多,如果去观察,在海边,在公园都能碰到这样的父母,就连挖沙这样简单的游戏,都会在旁边指指点点。
正因为有太多这样的声音,自己做不好的想法被内化。在成长的路上,会一一呈现。潜意识不会记住怎样用针,用刀,还是铲子,只会记住自己做不好。
这些声音,在突破舒适区时就会自动释放。如果顺着它,会阻碍成长,就有了自卑;忽略它,勇敢的迈出,就有了自信。自卑和自信都在于你如何选择。
就像两年前第一次发文章,内心总会浮起写不好,别人笑话的念头。这和现在摆地摊的心理一样。这种从潜意识浮起的消极与学历,智商无关。它不受意识控制,意识只会告诉你怎么去做。这是在和潜意识想要完美的自己博弈。
忽视它,鼓起勇气前行,才会在一次次行动中让这种声音消失。这时候的自信心开始提升。
经过这段心理历程,再回看自己。就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着和自己相处。外面没有别人,也没有人在意你,在意你的只有自己。
走到这里,才能领悟。一行禅师说的正念的奇迹,不只是简单的吃饭就是吃饭,走路就是走路。而是吃饭时不要想着走路;写作时不要想着写不好;推销时不要想着被拒绝。保持当下的觉知,就有了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