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市场说 | 房地产“限价”对产品的副作用应当引起警惕
从近期市场表现来看,“限价令”确实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对于产品品质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
去年四季度以来,为了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越来越多的热点城市选择了“限价令”这一“处方”,从预售证管控到成交备案各个流程限制房价上涨。从近期市场表现来看,“限价令”确实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对于产品品质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
过去这些年,商品住房的品质在诸多方面作用下不断提升,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不断提升的规范和要求;另一方面是行业的发展成熟,以及开发商对品质的不断重视。
但这一情况在去年四季度发生了比较大的逆转,也正是开始限价的那一段时间。举个简单例子,原来每平方米能卖5万元/平方米的项目,现在因为限价只能卖4万,那么对于原先在产品上的投入,一部分企业可能就觉得不合算,甚至可能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并对产品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其一,直接影响项目品质。在热点城市“限价令”的限制下,有些项目从市场中要不到利润,就只能从成本中要利润,在产品上面也开始“打折扣”,以致项目的设计、景观投入、相关配套等方面都会受到诸多影响,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趋势。
其二,导致部分项目的全装修成为鸡肋。因为即便不装修也能够卖到目前的政府限价,导致装修投入的产出大打折扣,一些具体案例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了产品品质。而对于一些强制要求全装修的地区,可能影响会更大。原来全装修是为了提升产品品质,利民便民,但如果全装修的品质全面下降的话,购房者势必要进行二次装修,那么全装修反而会变成建筑垃圾,形成新的浪费。
其三,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限价”对一些追求品质的开发企业来说影响更大,特别是仁恒、绿城这种不愿在品质、装修上打折扣的房企,就“不太合算”了,不同的产品品质都卖一样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房企“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
这些限价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令行业发生倒退式发展,希望主管部门对此产生足够的警惕,以行业健康发展为第一要务,在行政调控和市场规律的矛盾冲突中找到更好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