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地标】综牌坊之流芳,寻饶氏之美誉

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就是一个故事!牌坊不仅是一种装饰和模式语言,也承载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埋藏一段段后者的历史,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而成为客都文化地标的父子进士牌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请听小梦娓娓道来吧~

牌坊

牌坊又称牌楼,其历史源远流长,明清两朝最盛。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早在《诗经》中便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的描述。也有说牌坊是由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棂星门衍变而来。一般而言,建立牌坊是为表彰在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方面的杰出人士,这也是封建社会最高荣誉的象征。唐朝时牌坊多建在人口聚集处,后建在交通要道或十字路口;最初建牌坊多用木材,后来改以石材为主。如今,在梅州仍完存不少古牌坊。

“桅杆前五花齐秀荣封第,匾额下父子进士石牌坊。”在大埔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石阶前,一座石牌坊古朴大气,与周边的老祠堂、关岳庙等建筑交相辉映,它便是明代建立的“父子进士(丝纶世美)”牌坊。坚硬的花岗岩栉风沐雨400余年,仍在向世人展示着茶阳古镇的人文风采和饶氏的望族风范。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

该牌坊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系朝廷为褒奖茶阳饶氏族人饶相和他的长子饶与龄先后进士及第所建。据茶阳饶氏宗亲饶宝忠介绍,牌坊高12.5米,底基座总宽9.32米,全由花岗岩石预制件叠架而成。细看牌坊,四根正柱、八根附柱并列四排,支撑起了石梁、石匾、顶盖坊额,形成中间大门、两侧小门的布局。举头仰望,牌坊有三层檐顶,第一层横梁上蟠龙雕凤绕梁;第二层有三块匾额,上一块记载了朝廷对饶相父亲饶经济的诰命封赏,正中的匾额两面分别雕刻“父子进士”、“丝纶世美”字样,最下面一块匾额则写明了父子进士中举及进士及第的年代分别为明朝嘉靖与万历年间,背面则是饶相父子两人历任官职的文字记录。牌坊的第三层则是如意斗拱的坊额,其下立有镂空托起的双龙腾云口衔“恩荣”二字的匾额。整个牌坊结构严谨精致,雕工精细,顶盖、横匾石梁上都有双龙戏珠、双龙衔花等图案,两侧小门顶端有双狮滚球、花鸟动物图案,匾额两旁则是传神逼真的古代士大夫石雕像。精湛的石雕工艺与牌坊上笔力深厚的书法相得益彰。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

400多年寒暑易节,彼时的精巧技艺已发酵成历史遗产,当年立坊时的豪情与荣耀也依旧被茶阳当地人引以为豪。大埔于嘉靖五年置县,而饶相是大埔建县之后中进士的第一人。从牌坊上的文字记载可知,饶相于嘉靖十四年 (1535年)中进士,曾任江西按察副使、中书舍人等职。他儿子饶与龄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试政都察院,后补中书舍人。据悉,古代帝王诏令即称为“丝纶”,中书舍人职掌帝后诏令,宣命朝廷德政,日记纶音,染翰理文,侍于君侧,官贵名高,世有美誉 。这是牌坊题名 “丝纶世美”的由来。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df

茶阳饶氏的崛起,在于这个家族对文教重视的先知先觉。大埔建县前,盗贼群起,地方处于无序状态,到建县之初仍是“人文尚借他邑”(饶堪语)。饶氏的先祖饶金大力推动大埔建县,捐资修建城墙。饶金的弟弟饶鉴则拜明代大儒陈献章为师,游学归来后便在茶阳兴办学堂、讲学授教,影响了粤东、赣南和闽西周边地区的大批儒学后生。 嘉靖三十四年,饶相致仕回乡,家居30余年,为饶族增祭田、筑祠堂、修族谱、设义田、办义学,“睦族教子,造福闾乡”。其后饶氏宗族制度逐渐完善,祠堂遍布城中,兼作住房的同时也成为普及儒家理念和普及平民教育的平台。

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其建成后对人均有激励的作用。现今,作为客都文化地标的父子进士牌坊更是具有鼓励后人学习前人的优良传统,还有表彰及光宗耀祖的意义。

文章来源于梦里客家,由小远远整理编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