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故事 | 卖完房,好像我再也没有买房的机会了

本文共1841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和大部分80后独生子女一样,我在上海是不缺房子的,成长道路也和同龄人差不多。我投资最成功的一次是早早就为自己购置了婚房,而最失败的一次也和房子有关,让我一下子没有了再次置业的本钱。

被访者 | 晓杰

写作者 | 孙小乖

 01. 

2004年大学毕业后,我开始在一家贸易公司实习,那时我就开始留意起楼市。工作两年后,因为做市场跑销售业务,所以平时也不需要坐班,我开始频繁看房。
当时我的工资是4400元每月,而上海房子都还“很便宜”。浦东和南汇、黄浦和卢湾、闸北和静安都还没有合并,全市均价也仅约9000多元每平,房价最高的卢湾区也差不多在4万元左右。如果加上家里的支持,置业买房并不算困难。而与此同时,80后的同龄人都刚刚毕业不久,身边的同学、同事们像我一样关注房子的人并不多,那时候楼市也不算火热。
因为父母家在闵行区,所以这块区域的房子是我的首选。当时我看中了上海康城,这是个很大体量的社区房子也分很多期,我觉得这个小区虽然大,绿化还是不错的,而且也是新房子,小高层,电梯房。那时看中的房子约6000元每平方米,2007年底交房,两房建面约105-131平方米,三房建面117-140平方米,不过真的算便宜的。要知道,看房子的时候浦东康桥价格都将近一万每平了,在康城6千元左右还能弄个三房两厅。
对于我来说,不管是出租还是结婚,对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还是很不错的。非高峰时段开回去长宁半个小时都不要,公司在附近还有班车来回徐家汇也挺好,可惜的是不通地铁,如果地铁再下去一站直接到康城小区,那就好了。
就这样,在2006年底自己的存款加上家里的支持下,总价近80万元,131平的三房,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

 02. 

买完房后,我并没有住在里面,而是出租了一段时间“以租还贷”,租金2000元每月,平时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直到2012年我结婚后,才重新装修搬进去自住。
一开始,这套房子也还算适合新婚小两口住。后来实际居住上下班却有了问题,我们婚后买了车,所以都是开车上下班,但是太太开到市区工作单位的通勤路程真的不是一点点堵,也有想过坐地铁但是离一号线也挺远的骑自行车起码得二十分钟。
所以在2017年我们考虑是否要置换房子,但却遇到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房子的价格一直偏低,这倒也是有原因的,天上飞机边上高铁环绕出行差,周边配套也不多治安较差还连续三年“上榜”警方公布的“最受小偷欢迎社区榜”,本身属于三不管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初这套房子是我和父亲共同出资,登记在我名下,属于婚前财产,所以父母有一点顾虑并不希望我把这套房子卖掉。换房提议搁置了一段时间。

 03. 

但由于孩子越来越大,父母两边带娃已经颇为困难,再加上教育上课等问题,我们决定将孩子平日放在丈母娘家里照顾,并读就近的幼儿园。而为了平日里我们俩夫妻也能照顾到孩子,2018年底换房问题又提上日程。
因为孩子的外婆家住在杨浦,所以我们开始在那附近看房子。过完年,我们看中了一套中原的三室两厅的户型,房子总价近600万,离孩子外婆家步行只需要20分钟。由于我已经用过贷款所以由我的另一半作为主贷人,同时进行中的还有将闵行的房子出售。
房子的买卖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闵行的房子以405万的价格出手,再加上其他存款作为新房子的首付,我们需要月供1万多,这一次也加上了孩子妈妈的名字。没想到天不遂人愿,换完房子没多久,因客观原因我和孩子妈妈在个人理想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对未来的规划也各不相同,6月份我们离婚了。这真的是戏剧般的变化。
因为非原则性关系恶化,所以我和前妻离婚后还能算是朋友。但让我们哭笑不得的是,离婚后我们在接下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可能还要“合租”。
在离婚财产分割上,我们协商下来孩子归前妻车子归我,卖房后的钱对半均分。然而今年下半年开始,整个楼市行情都很低迷,看的人不多有意愿谈价格的人更少,还起价格来更是吓人,可谓“有价无市”。由于孩子还小加上房子还没卖出去,所以从离婚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属于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两间房里最熟悉的陌生人,平时我们依旧会去陪孩子吃晚饭,到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间。
其实我特别希望房子能够尽快卖出然后自己再买套房子,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由于房子每个月还需要还贷,我需要每个月付三千元作为“房租”,孩子每个月的抚养费三千,再加上课外补习等学费三千元,虽然我的收入还算不错,但是再想要买房就很吃力了,哪怕买套四百万元总价的房子,但二套房七成的首付也需要近三百万元,每个月的贷款也要上万,想想就有点无奈。
这不,最近刚刚降息了,无论是首套房还是二套房,相关房贷月供压力都会有所减少。人生如戏,我倒是期望未来在金融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还有机会还能买套属于自己的“刚需房”。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