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意味深长的帝王年号?

年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表示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但古人不清楚“公元618年”是什么意思,他们只知道那一年是“武德元年”。此处的“武德”便是年号,“元年”就是使用这个年号的第一年,次年为是“武德二年”,以此类推。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但第一个年号“建元”却是从汉武帝登基那一年才开始启用的。早期皇帝的年号在遇到国家有重大事件发生时往往会更改,而且每个年号都有特殊含义,比如汉武帝在某次外出狩猎时捕获一只独角神兽,这在古人心目中是天降祥瑞,所以便将年号改为了“元狩”。后来明清两朝的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所以后人都习惯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万历皇帝、康熙皇帝等。

虽然帝王的年号都代表某种意思,但一些特殊时期的年号往往更具意味深长的含义。今天夜读史书就来与大家聊聊历史上的那些特殊年号。

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二个年号为“乾德”,选出这两个字的人是北宋名相赵普。“乾”既代表上天,也可指代天子。所以“乾德”就意为“有德明君治理天下”。然而“乾德”这年号用了好几年后,宋太祖才在一次意外情况下发现“乾德”年号在五代十国时期被前蜀的末代皇帝王衍用过。年号与历史上的皇帝重复已经是够倒霉了,更何况对方还是亡国之君。于是赵匡胤把赵普叫来大骂一顿,并感叹说:“宰相须用读书人!”(注:赵普精通谋略,但学历并不高。)

宋仁宗的第一个年号为“天圣”。当时宋仁宗还只有十四岁,属于未成年阶段,所以真正掌控朝局的是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刘娥。“天圣”从字面意思解读可以看成是“天选的圣人”(“圣人”在古代也指皇帝、皇后、皇太后)。然而将“天”字拆分开来却是“二人”,所以“天圣”年号的隐晦含义就是指国有二圣,即皇太后和皇帝。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是“同治”,所以清穆宗也被后人称为同治皇帝。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同治”年号启用之前,同治帝还有另一个年号——祺祥。“祺祥”是咸丰皇帝临终前指定的顾命八大臣所拟,这两字出自《宋史·乐志》的“不涸不童,诞降祺祥。”大意就是指吉祥如意。然而没过多久,慈禧太后(同治帝生母)、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等人就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顾命八大臣或死或免,朝政大权落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手中,年号也被改为“同治”,意为“两宫太后与众大臣共同治理国家”。

明光宗朱常洛的年号是“泰昌”,这两字可解读为“否极泰来,兴旺昌盛”,然而倒霉的明光宗既不“泰”也不“昌”。他做了近二十年太子,历经千难万险才登上皇帝宝座。可是他在位还不足一个月就挂了。一般来说,新皇帝的年号是在老皇帝驾崩后次年正式启用,可明光宗和他老爹万历皇帝都是同一年去世,所以大臣们经过商议后决定将1620年一月至七月定为“万历四十八年”,将九月至年末定为“泰昌元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