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淋治验
淋证按其临床表现一般分为热、血、石、劳、膏五淋,而古代医籍记载尚有气淋一证,在临床上也非少见,气淋、为淋证因气滞而发者。
淋证病位,虽在下焦肾与膀胱二经,但与肝经关系最为密切。《灵枢·经脉》云: “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助·····,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素问·大奇论》云: “肝雍,两胠满……不得小便”,这充分说明,由于肝之经脉上布胁肋,下绕阴器,当肝经气机壅滞不畅时,不仅出现两胁胀满,并可循经涉及下焦,影响膀胱气化,而导致小便异常改变。
淋证在病机表现上有两种情况: 一为七情郁结,小便淋沥,肝主疏泄,能调畅全身气机,且有通利三焦,疏导水道作用。由于情志异常,尤其是忧郁、忿怒,肝之疏泄失常,肝气郁结,气机不宣,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导致水液排泄异常而出现小便不利。正如《证治要诀》所说“气淋,气郁所致。”《医学入门》也指出淋有由于“内因七情,心肾气郁,小肠膀胱不利,或忿怒……,干于肝经,廷孔郁结”。
二为邪气内阻,气机痞塞所致。由于湿热之邪侵及下焦,热气互结,或因砂石阻塞,干于厥阴之络,以致气机疏泄失常,发为气淋。如《诸病源候论》说:“气淋者,肾虚膀胱热气所为也。”《张聿青医案》淋浊案中指出“小溲淋痛,痛甚则闭结不宣,欲解难解,脉数洪滑,此湿热蕴结膀胱,膀胱不能化气,所谓气淋者是也。”这种气淋往往兼见于热淋或石淋的发病过程中,由于实邪内结,气机闭郁而成。气滞之证,有时属于兼证,有时成为主证。
以上两种病理现象,前者由气成淋,后者因淋及气,其出现气机闭郁之病机则是一致的,另有因气虚而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者,属劳淋范围。
气淋临床表现: 除一般的小溲涩滞,余沥不尽外,往往在肝经循行部位,如胁肋,少腹等处胀满疼痛,痛势较剧,甚至引及两股内侧,或有气滞不通,脘闷嗳气等证,脉象弦、细弦或濡涩不畅。
气淋以行气解郁为治疗的重点。历代医家对此早有认识,如《证治要诀》云: “津道之逆顺,皆一气之通塞为之”。认为水道的利与涩,关键在于气机的通塞与否。辨证施治当详察气滞证的轻、重、主、次,运用行气解郁药物。如在小便淋沥疼痛同时,兼有气滞证,可在清利下焦湿热法中参以行气之药,通过开发郁结,宣通气机,有利于下焦湿热的清利。如气滞明显,证状突出,或处在主要地位时,解决气滞已成为当务之急,治疗当以理气解郁为主,一般可用沉香散,木香流气饮等。如《医宗必读》指出: “有气滞,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者,顺气为急。”在运用理气药时当注意,不宜过用苦温香燥,特别是因气成淋者,气郁可以化火,如再兼以通利小便、更易伤津耗阴。反之亦不宜过于苦味寒凉,有碍气机的调畅,尤其对肝经兼有寒凝气滞者,还可适当加用暖肝散寒之品,有利于肝气生发,气机条达,兹将近年来诊治的两例气淋病例介绍如下。
例1杨某,女,42岁,住院号4393。患者于1982年7月5日凌晨,突然全腹剧烈疼痛,向两大腿内侧放射,前后阴下坠感,尿意急迫而涓滴难下。次日上午来院门诊,患者形体肥胖,体检: 心肺(-)、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脐下两侧腹部均有压痛,无包块,膀胱不充盈,两侧肾区叩击痛(+),小便常规: 脓细胞少,上皮细胞+; 肾图: 左侧分泌段正常,排泄段延缓。腹部平片示1x1.2公分大小密度增高阴影,与左侧横突影重迭,其余泌尿部位未见明确,阳性结石及异常钙化影。于当日以尿路结石收入住院,刻诊少腹下坠疼痛,引及两股内侧,小便淋沥难下,尿色黄赤,灼热刺痛,口干口苦,大便质干,脉细弦,苔薄黄腻。证属湿热蕴结下焦,厥阴之络不和,膀胱气化不利。治从行气开郁,清热利湿,通淋和络,方以沉香散合石苇散、八正散加减: 沉香3克,石苇10克,冬葵子10克,瞿麦10克,台乌药10克,川楝子10克,车前子10克,生大黄10克,木通5克,扁蓄10克,六一散10克。服药伍剂,腹痛显著减轻,但尚有隐痛向下放射,尿时无明显急痛,续服前方五剂。7月17日查静脉肾孟造影未见异常,7月19日复查肾图双肾图功能曲线形态正常,服药十天腹痛、尿急尿痛均己消失,原方出入,住院十五天出院。
按: 本例以剧烈腹痛,向两腿内侧放射,有尿意而淋沥难下等证入院。病人形体肥胖,平时好食辛辣,湿热滋生,蕴结下焦,热气相搏,干于厥阴之络,肝之疏泄为湿热之邪所阻,气血运行不畅,以致肝经循行之处疼痛剧烈,由于经气闭郁,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淋沥难下。同时根据其痛势暴烈,决非单纯无形的湿热之气能引起的,恐尚有有形的砂石内阻,经摄片和肾图检查基本证实结石存在。治予沉香散,石苇散,八正散加减,疏肝气,消结石,清湿热,利水道,服药10天后,症状消失,复查肾图正常。
例2许某,女,44岁,住院号9120。患者以往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1982年10月2日感小便频急疼痛,尿后余沥不尽,少腹胀痛畏寒发热,体温38.3℃,曾在本院急诊,因月经来潮未查小便,给服中药及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后,体温正常,但小便频数急痛未除,溺后余沥不尽,腰酸,两胁及少腹胀痛,嗳气,口干不饮,溲黄,舌淡红,苔薄微黄腻,脉濡涩不畅。11月1日复查小便蛋白微量,脓细胞少,上皮细胞++,颗粒管型偶见,中段尿培养(-),于11月9日住院。根据辨证从肾虚,膀胱湿热蕴结,气化不利论治,清利下焦湿热,方以四妙,滋肾丸为主: 苍术10克,黄柏10克,牛膝10克,生米仁12克知母10克,肉桂1.5克,川断10克,乌药10克,泽泻10克。
服药十余剂,诸证不减,病者诉述,两胁及右少腹胀痛,走窜不定,腹如鼓,嗳气频多。予方中加入四逆散: 柴胡5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沉香3克,青陈皮各6克,泽泻10克,滋肾丸10克(包)。药后胀痛减轻,尿次减少,但6剂后,病情改善不著,尿后淋沥不畅,并感少腹及下肢畏寒怕冷,得暖或按摩后稍觉舒畅,小溲淡黄,无明显灼热感。诊为肝经气郁兼有寒疑,乃于上方加入小茴香,肉桂等暖肝之品。处方: 柴胡5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川楝子10克,乌药10克,肉桂1. 5克,小茴香5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黄柏10克,服药五剂后,症状渐见减轻,再从原方加减调理,小便化验正常,症状消失而出院。
按: 本例除小溲频数疼痛之外,有明显的两胁胀痛及嗳气等气郁证状,故初予清利之剂无效。乃从肝气疏泄失常,水道不利论治,其病之标在膀胱,本在肝经,且有少腹畏寒怕冷,得嗳则舒,脉来濡涩不畅。此为寒滞肝脉,经气凝滞,肝之生发疏泄之性不得畅达,予四逆散疏肝开郁,肉桂、小茴香等暖肝散寒,药后气行寒散,肝络调和,诸症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