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王羲之和苏东坡,伟大的书法家都有何相似之处
书法,中华文化之瑰宝。千百年下来,不断地创新、复古、流传。在中国书法史上,出现了一位又一位杰出的书家。
他们伟大、名扬天下,完成了一次次地书法变革。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笃定地行走在书法史的长卷上。
提起历代书法家,不得不提两个人物。一位是在东晋书坛引领风骚的王羲之,另一位则是宋四家之首的苏东坡。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是书法史上永垂不朽的人物。
在那个惠风和畅的日子,他兴起,挥毫写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太珍爱《兰亭序》,去世时用它来陪葬,以致于后人再也无缘目睹《兰亭序》的真正容颜。
《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作者是苏轼,老百姓口中的“东坡居士”。
苏东坡同样地令人尊敬和敬仰。他是一代文豪,却写下了这么一句诗,“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既写出了生活的曲折,也表达了他非凡的胸怀。
王羲之和苏东坡都是书法史上杰出的人物,他们经历不同,出生年代不同,却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驱使他们成为伟大书法家的相同点究竟有哪些?
天资: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
王羲之,字逸少,出生于琅邪王氏,一个爵位蝉联、文才相继的家族。他的叔父王廙便是一位享誉盛名的书法家。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王羲之从小就受到文化的熏陶,更是小辈中杰出的人才。曾有人赞王羲之的章草“焕若神明”,好像再现了张芝章草书的旧观。
在魏晋之前,人们书写的字体一直是繁琐、庄重的篆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书法家们的创新,人们开始写草书,楷书等。
而把行草书的风格转向妍美的审美,并推向新体书法高潮的,便是王羲之。他是“晋韵”书法最重要的代表。
王羲之的字使书法具有了“以形写神”的表达功能,就是通过书法的点画、结构看出书写者的才情、风韵、境界和审美,书法艺术的独立品格由此确立。
他是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若不是天赋异禀,加上后期的努力,鲜有人能达到如此的成就。
而苏东坡更是文学奇才,从小天资聪颖,理解能力强。别人看不懂的文章,他不仅能看懂,还能评头论足一番。
后人从他的诗中,便能看出他洋溢的才华,和豁达的胸怀。
努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天赋,仅仅是一个人成功的点睛之笔,最重要的,不过是平凡的,日复一日地努力。
王羲之练字十分刻苦,他用坏的毛笔,堆起来能形成一座小山,人们称之为“笔山”。他每日练完字都会在旁边的一个小水池洗笔,渐渐地池水发黑,人们便称这个池为“墨池”。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这句诗是多年后苏东坡所写下的。
意思是写坏的毛笔能堆成冢,清洗的池水都染黑,就算写的字不如王羲之也能达到王献之的水平,写秃的笔上千支,磨掉的墨上万块,就算不如张芝,也能追上索靖的高度。
从这句诗便能看出,苏东坡又何尝不是付出了十分的努力。这似乎是两代书法家相隔千年的心心相惜。
他写下的《黄州寒食帖》,结字扁平,敦厚有力,章法跌宕起伏,符合宋代“尚意”的书风特点,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这都是他努力的结果。
苏轼还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诗词歌赋。他一生颠沛流离,几度沉浮,却永远是一副积极向上的样子。
性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说来也怪,王羲之和苏东坡都不太愿意混迹官场,喜欢游山玩水,而且都有一段当“农夫”的日子。
公元355年春,王羲之厌烦了官场的种种斗争,主动辞去了官职。这一年的三月九日,王羲之在父母墓前肆筵设席,举行了告誓先灵的仪式,发誓不再做官。从此,他告别了仕途,放散闲居。
辞官后,王羲之与同道之人游山玩水,修炼服食,不亦乐乎。
王羲之晚年,更是做起了农夫,种植粮食。他认为修治桑果也是颐养闲暇的一大乐事。每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就带着亲朋好友,抱着孙儿,在桑树间游玩。有桑果熟了,就摘下来品尝,以娱目前。
其实苏轼,也是如此的一个老顽童。
苏轼在流放期间,做起了快活的农夫。他钻研各种粮食、庄稼的种植。每当他看到自己种的粮食成熟、丰收了,就会开心地拍手大叫,手舞足蹈,像个孩儿一样。
他享受这样的生活,认为做农夫的日子比做官自在多了。
宦海沉浮,免不了勾心斗角,争逐名利。但王羲之和苏东坡是书法家、文学家,他们应归属于大自然,归属于艺术的世界。
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好官员。
人品:婉然芳树,穆若清风
王羲之和苏东坡任官职时,简直是“百姓之友”,一心一意为人民做事,心里装的都是天下和老百姓。
王羲之重视社会的实际问题,治理事务,务实又宽简。他因老百姓困苦疲惫,力争减缓征调,多次上奏朝廷,最终取得胜利。
王羲之曾实行了一年的断酒,省下了百余万斛粮食,在发生饥荒的时候,下发给百姓,保持了稳定的局面。
对于逃亡的百姓,也是采取了新政策,既能满足中央政府的征调需求,又可以解决逃亡的隐患,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英明。
而苏东坡,可以说一生都在与敌党做斗争,就为了天下苍生。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迫害,遭弹劾,多次被流放被贬,却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了无比光辉、伟大的形象。
苏东坡给杭州百姓建立了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也是中国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
他关心居民的用水问题,开始了他的第一个工程,用六个小水库供给杭州用水,使百姓们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
在苏东坡不断地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罢免官债,为百姓谋福利时,不惜与朝廷其他党派官员做斗争,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
无论苏东坡到哪儿,老百姓都是夹道欢迎。
王羲之和苏东坡受到百姓欢迎的原因,无疑是他们为人民着想的精神,他们的人品。
结语
天资、努力、性情、人品,无疑是王羲之和苏东坡的相似之处。
伟大的书法家不仅体现在写字技艺的高超,更应表现在他们洒脱的性情和良善的人品。不然怎么有“书品即人品”一说?
书为心学,书为人学。字如其人,不是指字写的好看,人也长的俊美,而是通过书法,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境界,功力。
做字先做人,书法这件小事,是我们中华子女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