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霜散
作者:顔文强
作者简介
草霜散[1]:“百草霜研细,每服三钱,浓米饮调三服,妙。”[2]
本方出自《仙传外科秘方·卷十》,文中引华佗言此方是为十大危症之第三危症——吐血的急救方:“神医华陀云:十般危证,急如风雨,故选名方救之。……三危证:吐血内损或因酒色损伤心肺,血气妄行,口鼻俱出。”[3]口鼻俱出、血气妄行,可谓十分危急,而此方仅用一味药——百草霜,颇具神妙。百草霜,又称灶突墨、灶额墨,是草木燃烧后附于烟囱烟炉内壁中的烟墨。李时珍解释说:“此乃灶额及烟炉中墨烟也,其质轻细,故谓之霜。”[4]百草霜与锅底墨都是草木燃烧后附着、凝结的烟墨,只是部位不同:百草霜附着于烟囱烟炉,位置稍高,由于烟囱烟炉为土质,故百草霜药气更清扬一些,火、土之气中的土气比锅底墨厚一些;锅底墨附着于锅底,位置稍低,且锅多为金属,故火、土气之中稍带金气。李时珍分析道:“百草霜、釜底墨、梁上倒挂尘,皆是烟气结成,但其体质有轻虚结实之异。重者归中下二焦,轻者入心肺之分。古方治阳毒发狂,黑奴丸,三者并用,而内有麻黄、大黄,亦是攻解三焦结热,兼取火化从治之义。其消积滞,亦是取其从化,故疸、膈、疟、痢诸病多用之。其治失血胎产诸病,虽是血见黑则止,亦不离从化之理。”[5]“梁上倒挂尘”是屋里上梁悬挂的成条状的灰尘。但整体上看,百草霜、釜底墨二者性质差别不大,故黄元御说:“百草霜即灶内烟煤,与釜脐灰同性。”[6]因此今天将灶突墨和锅底墨统称为“百草霜”了。此外,灶膛内还有灶中灰(草木灰)、灶中土。灶中土是柴草长期熏烧后灶底的土块,又称伏龙肝,也是一位火、土之气兼备的好药。简而言之,灶膛里有诸多好药,上有百草霜、锅底墨,下有灶中灰、灶中土。对于百草霜的性能,李时珍总结言:“辛,温,无毒。消化积滞,入下食药中用(苏颂)。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胆,疟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诸疮(时珍)。”[7]黄元御在其《玉楸药解·卷三·金石部》也指出:“百草霜,味辛,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敛营止血,清热消瘀。百草霜专止失血,治吐衄便溺,治产漏诸血甚效。”[8]可见,百草霜辛温,具火土之性,可入肝气、心气和脾气。百草霜又为黑色,故还可入肾气。因此通畅血脉以止血、条畅气脉以归经,是百草霜治疗吐血的机理。方中“浓米饮”即煮得很稠的米汤(粥汤)。米粒是庄稼的种子,米汤则是谷粒中的精华凝结,可入肾气,补充后天肾精。百草霜与浓米汤同用,堪称绝配:百草霜活血止血、浓米汤培补肾气中后天的肾精部分,以促生血。方中医药度量衡依然采用小制。10钱=1两»15.625克,故“三钱”»4.6875克»5克。该方的具体用法和药气运行图如下:
百草霜研细,每次服5克,浓米汤调服。大概服三次,就会痊愈。神妙。
[1] 方名“草霜散”为笔者所加。
[2]《仙传外科秘方》,《道藏》第26册,第700页。
[3]《仙传外科秘方》,《道藏》第26册,第699—700页。
[4](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
[5](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
[6](清)黄元御著,孙洽熙主编:《黄元御药解》,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第231页。
[7](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
[8](清)黄元御著,孙洽熙主编:《黄元御药解》,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第231页。
3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