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戏子”岁月

今晚继续聊那些难以忘怀的大学时光。

我们这些无知的孩子走进大学校园,无异于走进了文学的殿堂。一个个欢呼雀跃,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读书之余,同学们还成立了一个剧社。那是杭州大学中文系的传统。大约是1964年,杭大中文系学生剧社曾经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演出过话剧《青春之歌》。当时主演《青春之歌》的陈坚老师后来教我们现代文学,就多次讲起那个盛况。于是,不服气的我们也组织了一个学生剧社。我作为一个朗诵爱好者,义不容辞地加入了剧社,成为中坚分子,开始了“戏子”岁月。我印象最深的有4部戏。

浙大120年校庆时陈坚老师和我回忆当年

第一部是我对面寝室的黄海滨同学编剧、导演的独幕话剧《在酒楼上》。海滨出生于演员家庭,对戏剧有疯狂的爱好。他根据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改编了一个独幕话剧,让我来扮演主角吕纬甫。这是一个落魄文人,曾经有过辛亥革命的热情,后来却变得意志消沉。那是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校把我们这部戏作为重点推出。我们幸运地得到了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鲁迅诞辰专场文艺演出的机会。演出结束后,鲁迅曾经的学生、当时的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黄源还和我们合了影。可惜的是,这张珍贵的照片到今天我始终没找到。

《在酒楼上》剧组合影(前排左二为时任中文系副主任张颂南)

因为非常喜欢鲁迅的作品,又非常喜欢戏剧,我把自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全部融入表演中,较好地展现了一个苦闷文人的心理状态。记得当时我们请浙江话剧团导演戈辉来对我们进行指导时,他说了一句话:你们的理解能力非常强,我只要说一遍,你们就能领会,不像有些演员,说五六遍还听不懂,你们欠缺的只是形体能力。

第二部戏也是黄海滨编剧和导演的,叫《黄蜂》,是一部荒诞色彩的独幕话剧。当年,荒诞派戏剧刚刚引入中国,如同时下的各种时髦玩意儿,十分热门。我们也邯郸学步,玩了一把荒诞。我扮演的是一个被“文革”折腾成疯子的男孩的父亲,最后也被抑郁的气氛逼疯了。那种逼真的满台打滚的疯狂气氛令我的同学们瞠目结舌,直到现在同学聚会还有人说起当年的印象。

《闪烁》剧组合影(前排左一王旭烽,二排右一刘卫,二排左三郝海雁)

第三部是和历史系同学合作的《闪烁》。杭大历史系77级同学王旭烽(后来因小说《南方有嘉木》获得茅盾文学奖,现任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郝海雁创作了剧本《闪烁》,找到我帮忙,希望帮助一起排演。我和剧社的同学们答应了下来,以中文系同学为主体,集合全校的话剧爱好者,排演了这部多幕话剧,参加了浙江省大学生戏剧节。我饰演其中的主角,一位老教授。因为作品的灰暗色彩,我们的戏没有得奖。但我却因此增长了见识,第一次体会了多幕话剧的滋味(前两部都是独幕话剧),并且和王旭烽、郝海雁以及导演、历史系78级同学刘为(毕业后曾经主持过央视一套《读书时间》节目)结为好友。

《钱江怒潮》剧组合影(找找演主角的我在哪里)

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部话剧是《钱江怒潮》,黄海滨编剧、导演。这是根据解放前夕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于子三烈士事迹改编的多幕话剧。我扮演主角于子三。很巧,我和于子三都是山东人,且都不像山东大汉,个子都比较矮小,也都戴眼镜。为了深刻了解于子三,我不仅去了万松岭上的于子三墓,还查找了关于于子三的史料,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这包关于于子三的资料一直保存在我的书橱里。在海滨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努力展现于子三矮小的外形下强大的内心世界,展现一个鲜活的学生领袖形象,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我记得,演出时是1981年底,我们即将毕业,演出的地点是距杭大东门不远的杭大大礼堂。连续两天的演出座无虚席,连走道上都挤满了人。我们还别出心裁,把大礼堂当做当时浙江大学的礼堂,让所有的演员从台下观众中上场,给观众强烈的身临其境感觉,引起了轰动。那种掌声雷动的热烈场面,令我热血沸腾,至今记忆犹新。

大学毕业时剧社同学在明信片上留言

大学时期的“戏子”岁月给了我深化文学知识的机会,让我进一步了解艺术,尤其是舞台艺术。我曾经和我的同学说,我上舞台只是为了实际体味舞台的感受。没有舞台的实际感受,你就无法真正了解何为戏剧,你就只是纸上谈兵。

“戏子”岁月更让我从别样角度体味人生。人生有时候会需要发泄,需要浪漫,但是生活中未必处处能容你发泄,容你浪漫,而舞台就是一个能让你自由发泄和浪漫的地方。当你在舞台上展现一个与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你的时候,当你在舞台上呐喊、哭泣、狂笑的时候,当你的表演赢得观众的认同响起如雷掌声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只有你自己才能体会到的酣畅淋漓的感受。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电影明星会那么留恋舞台。舞台使我的人生完美、丰富、完善。

“戏子”岁月还给了我交结朋友的机会。正是因为演戏,我认识了中文系和全校很多好朋友,和他们成为至交。大学并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交友的场所。特殊的经历使77级和78级成为特殊的人群。过去没有,后来也不可能会有这样一批成分复杂、年龄悬殊的大学生。这些同学里藏龙卧虎,认识他们是我的幸运。从他们身上,我学习到很多书本上、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对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文系学生剧社“铁三角”(居中黄海滨,右吴雪景,左面是我)

我以为,对于我的人生,我的性格,最重要的是大学4年的时光。经过这4年之后,我的人生就确定了。而这4年中,舞台上的日子又是颇为重要的。所以,我要写下这段文字,以作为难以忘却的纪念。尽管离开大学我就离开了舞台,一直也没有再上舞台,但是对舞台的眷恋,对舞台的向往,依旧留在我的心里。我一直在远远地遥望着舞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