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战争电影的最高境界
战争电影是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之一。战争电影展现的阳刚精神、宏大气概令男人们趋之若鹜。我们从孩童时期就在战争电影的熏陶下长大。国产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苏联电影《解放》、《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美国电影《巴顿将军》、《最长的一日》,还有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我们都看过何止一遍两遍。所以,当被称为“大神”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开拍《敦刻尔克》时,我就充满期待。
战争电影往往聚焦于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因为这些战役过程曲折、战况惨烈,具有强烈的可看性。但是又因为太著名,过程和结局为大众熟知,这些战役极大地限制了电影的创造空间,使编导演难有腾挪之地。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这样一个二战史上著名的战役。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溃败的盟军33万余士兵从法国海滨城市敦刻尔克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2.8万余人阵亡。把这样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盟军败仗搬上银幕,又要做到好看有悬念,这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作为“大神”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却完美地做到了。他用“删繁就简”的手法把千头万绪的复杂战役浓缩成3条故事线:一群绝地逃亡的英军士兵,一队从英国飞来掩护撤退的英军战机,3个自愿参与撤退行动的英国平民。片头的字幕明确告诉我们:“港口:一周。海上:一天。空中: 一小时”。克里斯托弗·诺兰把这3条故事线和3条时间线巧妙地交错在一起,让时空高度凝固、交错,让观众亲身体会到那种绝境求生的紧迫感、绝望感以及期待感,把战争题材拍成了一部精彩的悬疑电影。
战役的过程和结果已经尽人皆知,再来讲述已属多余,所以聪明的诺兰抛弃了宏观的叙事视角,采取了微观的个人视角,把观众放到77年前的敦刻尔克,让我们亲身体验当年的感受。影片开头英军士兵汤米在敦刻尔克街道上没命地奔跑,震耳欲聋的枪声从身后呼啸而过,伴随着节奏强烈的鼓点,我们立即感受到战场的紧张气氛。从英国本土飞来的战机上,英军飞行员法瑞尔与德军飞机展开殊死较量,保护了在空旷海滩上撤退的英法大军,最终弹尽油绝降落在海滩上被俘。在千钧一发的关头,英国老人道森和他的儿子以及千千万万的英国平民冒着生命危险,驾驶着自家的游船、小艇,义无反顾地奔向海峡对岸,接回撤退的士兵。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敦刻尔克》中淋漓尽致地运用各种电影手段成功地渲染了战场的紧张气氛,不愧为营造悬念的大师。我观看的是IMAX版本的《敦刻尔克》,并且在杭州最大的IMAX银幕,充分感受到IMAX摄影机高清晰度带来的视觉震撼。完美的环绕立体声更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英军士兵躲在船舱里,德军枪弹从左面打进来,从右面穿出去的音效逼真震撼。海峡上军舰倾覆沉没后狭小空间里倾斜翻转的摄影角度,英军飞机在空中翻滚射击敌机的摄影角度,都是过去战争电影中极其罕见的。影片中大量远远盖过现场声效的鼓点与钢琴的背景音乐,加剧了紧张焦灼的感觉,让观众为电影中角色的命运担忧。
《敦刻尔克》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第一部反映二战的电影,但却是他最精彩的电影之一。它脱离了就事论事再现历史真实的战争片窠臼,让你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把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人性的顽强不屈。这才是战争电影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