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绍功教授治疗高血压病单元式组合辨证论治规律研究
结果:1.在本研究的100例病例中,男性29例,女性71例。痰瘀互结证35例,阴阳失调证31例,痰浊内蕴证24例。痰瘀互结证类比例分别高于阴阳失调证类和痰浊内蕴证类的比例;男性患者中有痰瘀互结证患者10例,在男性患者中占37.93%,阴阳失调证患者7例,占24.14%,痰浊内蕴证患者9例,占30.13%,痰瘀互结证类比例分别高于阴阳失调证类和痰浊内蕴证类的比例;女性患者中痰瘀互结证25例(35.21%),阴阳失调证24例(33.80%),痰浊内蕴证15例(18.31%),痰瘀互结证与阴阳失调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痰浊内蕴证、气阴两虚证。 2.在年龄≤50岁的患者中,痰瘀互结证10例(23.91%),阴阳失调证23例(50.00%),阴阳失调证类所占比例最高,痰瘀互结证类、痰浊内蕴证类次之;在年龄>50岁的患者中,痰瘀互结证25例(46.30%),痰浊内蕴证15例(20.37%),阴阳失调证8例(14.81%)。痰瘀互结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依次为痰浊内蕴证、阴阳失调证、气阴两虚证。 3.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证候诊断-用药规律”模式 痰瘀互结证中出现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主症为:眩晕、胸闷、心悸、耳鸣、口干口渴、气短、腰背疼痛等症状的频率最高,且关联密切。用药上以
竹茹、枳壳、茯苓、陈皮、钩藤组成的药团出现频数最高且关联性最强。形成了痰瘀互结证“辨证-证候诊断-用药规律”模式。 4.阴阳失调的“辨证-证候诊断-用药规律”模式 阴阳失调证中出现苔薄不腻,脉沉细,主症为:眩晕、口干口渴、疲劳乏力、心悸、腰酸、腰痛、等症状的频率最高。关联规则的结果显示以眩晕、腰痛、气短、疲劳乏力等症状团关联最为密切。
药物的使用以枸杞、白菊花、生地、黄精、生杜仲、桑寄生组成的药团关联性最强。形成了阴阳失调证“辨证-证候诊断-用药规律”模式。 5.痰浊内蕴证的“辨证-证候诊断-用药规律”模式 舌质暗红,苔腻,脉滑,主症为:眩晕、心悸、胸闷多汗等症状出现频率最高且关联性强,形成了症状团;痰浊内蕴证的用药根据关联规则,得出的核心药团是以竹茹、茯苓、陈皮、石菖蒲、郁金组成的药团频率最高且关联性最强。 6.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病程<5年的患者,治疗1疗程后,显效10例(19.61%),有效23例(45.10%),总有效33例(64.71%);治疗3疗程后,显效14例(27.45%),有效26例(50.98%),总有效40例(78.43%)。病程>10年的患者,治疗1疗程后,显效4例(17.39%),有效7例(30.43%),总有效11例(47.82%);治疗3疗程后,显效5例(21.74%),有效7例(30.43%),总有效12例(52.17%)。 由此可见,病程越短,降压有效率越高,降压疗效与病程呈负相关。 7.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治疗1疗程后,显效19例,有效40例,总有效率59.00%;治疗2疗程后,总有效率65.00%;治疗3疗程后总有效率70.00%。无效率由第1疗程的41.00%降低至第3疗程的30.00%。 由此可见,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降压总有效率逐渐升高,无效率逐渐降低;说明服药时间越长,降压疗效越好。 8.治疗后停服、减服西药情况 治疗后停服西药者10人,占10%,减服西药者14人,占14%。 9.治疗后血压恢复正常的情况 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的患者17例,占入组时血压高人数的17.00%。 结论:初步挖掘整理出了沈绍功教授诊治高血压病的证候、用药规律,得出“辨证-证候诊断-用药规律”模式,明确显示出沈绍功教授单元式组合辨证论治规律。比较客观地反映沈绍功教授诊治高血压病的思路。但因病例数较少,此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临床指导意义有待于下一步开展临床试验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