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唐诗解读——李白之《秋浦歌十七首》(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注:
江祖山:《一统志》记载:在池州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有一石突出水际,其高数丈,上有仙人迹,名曰江祖石。
绿字:古人刻字于碑,填写以色漆,称绿字。
解读:
同上首诗一样,这首依然是描绘秋浦的奇特景观,体现了李白在处理大小、时间的艺术手法。
高数丈的恐巨石江祖耸立在青溪河畔,仿佛是直扫青年的一幅天然画屏。江祖石上的古人题字至今犹在,周围长满了如织锦般的青苔。
前两句是大与小的组合,以“一片”写石之小,不过这是与秋浦、与江祖山相比,但是在石头底下仰望,却仿佛是耸立晴空的一幅巨大画屏,一个“扫”安写出了巨石平整光滑。
后两句穿越时空,因此处有仙人留下的题字,这些墨迹经过多年岁月的风霜雨雪,如今字迹周围变成了“绿字”,这些锦苔仿佛时间老人的使者,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
而李白在这里题写的诗名,也一定会穿透未来的时空,在未来的岁月里将会变成新的“绿字”,这也集中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时空意识、宇宙意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