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唐诗解读——李白之 《春日醉起言志》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注:
“处世”句:处世,生活于人世间。
“胡为”句:胡为,为何。劳其生,辛苦劳累地生活,语出《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颓然:意兴阑珊的样子。
眄:斜视。
浩歌:放声高歌。
忘情:忘却喜怒哀乐之情。
解读:
这首诗作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论,不过从诗的内容分析,这是诗人一首醉酒诗,估计是诗人屡遭打击,内心十分苦闷,常常借酒浇愁,沉饮市井,这应是他醉诗中的一首。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在道家和佛家的教义里,人生一场梦,只不过是虚幻,只有育化万物又为万物归宿的“道”及普度众生的“佛法”才是永恒的,深受道家和佛家思想影响极深的李白常常以酒浇愁,以醉中来忘却这如梦的人生,诗人能过酒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同时在醉眼朦胧中,以新奇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充分感受人生乐趣。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诗人一觉醒来,醉眼迷离之中,展现在他眼前的,仿佛是一个春光明媚,超凡脱俗的新世界,为什么醉前他对眼前美景百视而不一见,如今醉后醒来才突然发现呢?这是因为现实没有在诗人的主观审美意识上发生作用,只有主观的审美意识自学与现实中的自然美相遇的时候,才能碰撞、结合,产生共振,发生作用,正因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后平静了下来,他才会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静之美,似乎人世间一切忧虑与烦恼都被过滤掉了,此时只有审美的观照和心灵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诗人感慨眼前的美景难以置信,希望自己永远沉醉其中,很怕自己早早酒醒,仍然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去,所以他还要再喝几杯,“对酒还自倾”,直喝到月上中天。
全诗流丽酣畅,豪放旷达,明显受陶渊明《饮酒》诗风的影响,但不同于陶诗沉静淡泊,依然保持了他无拘无束自由的风格。所谓“似陶,却不得言学陶”是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