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岚观察】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逻辑性的理解(之一)

【经岚观察】16075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逻辑性的理解(之一)

文/李志青

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目前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从“供给侧”出发的,也有从“结构性”出发的,更有从“改革”出发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笔者认为,唯有从本意出发,找出这一概念背后的逻辑关系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最新的改革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初提出是在第11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2015年11月10日的媒体是这么报道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这里面有几层关系,第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第二,供给侧与增长动力的关系;第三,供求两侧与生产力的关系。这几层关系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递进关系。

第一,总需求与总供给是经济的两侧,也是核算经济总量的两种路径;一种是收入,一种是产出。显然,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收入和产出都同等重要,但正因为是同等重要,也就意味着要实现两者间的平衡,假如厚此薄彼的话,结果就是会快速耗尽某一侧的贡献水平。应该说,在过去的改革中,的确就是厚此薄彼了,收入的“质”和“量”得到高度重视,而产出方面,却重“量”而轻“质”,因为在市场发展的初期,有较高的产出量水平,就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了,这样一来,需求侧的贡献就看似非常地突出,但问题是这样的情景无法持续,发展到今天,就变成粗放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逐渐下滑,因为粗放的需求侧逐渐饱和了,而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经济发展,需求侧的需求能力在逐渐下滑。供给侧的短板日益凸显。事实上,供给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发展关涉到需求能力,而当下所谓的需求转移问题,其本质正是整体需求能力的下滑,是供需在量上的矛盾导致了“质”上问题的产生。这一点其实也解释了供给侧与增长动力的关系,加强供给侧改革也就是要梳清这个逻辑上的关系。

第二,供求两侧对于经济增长有贡献,具体而言,其实是对生产力水平有贡献,按照这个提法,背后的逻辑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改革“生产关系”,也就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才能真正地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就此而言,我们才能理解为何要在供给侧改革中加一个“结构性”的概念,为何呢?是因为,这一轮的供给侧改革不是改革供给侧的生产结构,而是改革供给侧的效率基础,那就是体制机制,即制度。这个制度包括宏观上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也包括微观上的企业管理、市场规范等等制度层面的因素。按照生产关系的界定,那就是调整要素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形成合理的分配和比价制度,这才是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意的一种诠释。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