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刘方平之《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注:

梨花:既指梨花,又指女子之泪,双关语。

解读:

这是一首闺怨诗。刘方平大部分时间总是在隐居中,也正因此,所以他的诗作多为描写庸常生活,其中多为女性生活,这也使得其作品更多更深地触及内心世界。

前两句是以“金屋”为中心,写屋内的人和景,并同时兼顾到人的感情。首句巧妙用日影的变化衬托人的内心情感,黄昏时分人的哀愁情绪和屋内人独自的苦楚,从这句可略见一二。次句则是将目光转移到日落时分的“金屋”中人,这个女子满面泪痕,“无人见”一方面说他独处一室,无人相伴,只能自己哭给自己看,“泪痕”又告诉我们她已经哭了许久,从侧面着笔,诗人描写了心有所思的女子依偎窗边暗自垂泪的形象。

第三句则将目光转向屋外,形成与屋内环境的比较,此时已是花事阑珊,庭院中昼是百花残破的落寞感,这种感觉既是诗人和读者的感觉,也是屋内主人公的感受,屋内屋外的对比——屋内的寂寞伤心和屋外的晚春伤景,更显主人公寂寞孤单。

末句是对二三句的补充和延伸,一个“不开门”将整首诗的黯然情绪继续延长拉伸,屋内寂寞空守,屋外寂寞伤春,光线渐渐暗去,明月初上而梨花满地,夜晚将到,屋中人的屋门紧闭成了观者始终关注和想象的意象。钟惺曾评价尾句“此七字读者稍不检,失足诗语不难矣”,这应是体会到女性复杂心理和细腻感受的关键句,非如此,才能有如此敏锐的观察与描写。

在中国文化中,女子最主要、最看得的东西就是爱情,自然的春天如人生的青春,对春天的感受就是对青春的感受,一个“春欲晚”就是对青春易逝的惆怅,满地梨花正好为女主公做了一个美丽而凄艳的见证,王夫之说过,“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情,景总含情,”诗人从季节的变化写主人公的感情起伏,从屋内外空间关系上讲述主人公孤寂的现状,令人读之,不能不掬一眶同情之泪。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排行八,河南洛阳人。匈奴族裔,开国元勋邢国公刘政会之后。美容仪,才品茂异。善画能诗。其诗多五言乐府,善写闺情宫怨,时有清丽之作。《全唐诗》存诗26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