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大J

一个月前的上海静安,大J举办了2021年第一个线下读者见面会,第一次与育儿偶像见面,非常激动,当时主题“阅读”,我全程跟大J的思考节奏,专心笔记,当晚整理成文《遇见大J》,这次“追星”,让我兴奋好几天。
今天在上海浦东,迎来与大J第二次见面,这次主题“幼小衔接”,干货很多,谈谈几点印象(结合笔记、照片、部分录音):
1、教育中的很多障碍,不在孩子,而在父母——“我的孩子不容有失”、“我是复旦,孩子一定要清北”、“我当年吃过的亏,孩子不能再吃”,这是父母的“厌恶损失”和“路径依赖”。父母的焦虑,会让孩子更焦虑;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
2、如何提升孩子专注力?安静少动能提升专注力吗?No. 通过运动提高肌肉力量、增强身体素质,是更好的保证孩子专注力的手段。
3、训练孩子“听”的能力,注意区别“听到”和“听懂”
多说有效指令,避免唠叨,出门时说“你要快点呀”,不如说“我们要出门了,把鞋穿上”;
适当玩关于“听”的游戏,比如“拷贝不走样”;
减少电子屏幕时间,降低听的阈值;
“你是好孩子,你要好好学习”,不如分享“今天的广场舞怎样”,越是随机、不刻意的事,越能调动孩子听的能力。
4、国外上课允许孩子趴着、躺着,但国内需要“坐定”,所以要提前训练孩子“坐定”,不给老师添麻烦,如果不是规则的制定者,不要做规则的挑战者。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事嫁接到需要培养的新能力,比如在家坐着玩乐高、玩奥特曼。“坐定”也可以提高胸腔和脑的进氧量,提高专注力。
5、不要让孩子变成会认很多字的“文盲”,文字要在场景中学习,不能为了认字而认字,让孩子知道文字是有用的,与生活相关的(比如很多孩子认识“四五快读”上的字,但同样的字到绘本、在街上遇到就认不出来)。文字学习,还要注意“分阶能力”,比如,“旷”这个字,通常是小学一年级知道“旷课”,三年级知道“旷野”,五年级知道“心旷神怡”,文字学习不能缺少语境。
6、关于拼音学习方法:小D因为在美国生活,回国后,需要补学拼音。大J没有强迫,她不选择拼音读物(太杂,且文学性差),而是利用小D热爱阅读的特点,通过给熟悉的绘本标上拼音的方法学习,这样既学习了拼音,又保护了小D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7、关于数学学习:数学学习要有方法(思维),也要有技巧(国内说的刷题)。很多家长先用技巧,比如十以内的加法,疯狂刷题,孩子知道答案,却不知什么意思。其实要有具象的东西,比如苹果,我有2个苹果,你有3个苹果,我们一共5个苹果(让孩子数出来),告诉孩子,你看,2+3=5,数学把这么啰嗦的东西用一个等式总结出来,数学有简洁之美
8、关于写字:小学老师对学生写字要求比较苛刻,比如“丿”要在米字格的三分之一等等,意义何在?一开始大J也不理解,后来请教教育专家才说服自己——孩子其实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他一个上限,比不给要求更好,很多父母不理解,以为那是底线,那底线是什么:握笔姿势对,长期书写不会累,笔顺正确。写字这件事,多花时间多练就会好,父母一定要做孩子的欣赏者。
9、传统课堂模式以“听觉型为主,视觉型为辅”。但孩子其实是不同类型的。
比如听觉型孩子,他们看黑板,完成作业,孩子完成不了,因为老师没有读一遍。那要怎么办?提醒孩子自己读一遍
比如孩子坐在教室后排学不好,调到前排学得更好,这些可能是视觉型孩子,你要醒孩子眼睛看着老师嘴巴,在家时蹲下来平视,让孩子看到你嘴巴
动觉型孩子,调动更多感官,常常手眼并动,阅读时“圈一下、划一笔”,这样的孩子更有创造性。
10、做成长型父母,明白孩子没做到不代表未来做不到。建议父母做“底线管理”,问自己目标是什么?比如让孩子达到中等水平、让孩子不失去心理优势,追求过程中超过中等以上的都是赚到,这种底线思维,让孩子不觉得自己是个很糟糕的人,比如学习退步了、被老师批评了,不至于做出极端行为,孩子会想,学习只是其中一部分,我还有很多闪光点,生活还有其他重要的事要做。
上次读者见面会的问答环节,我被大J的思辨能力深深折服,今日的问答环节依旧精彩。
A观众问:
我对孩子的教育比较“散”,规划性不强,缺乏系统培养,麻烦大J老师给点建议。
大J答:
我当年也觉得系统培养很重要,但这么多年过来,倒觉得它不那么重要。孩子在变,目标、政策、环境也在变,所以不要纠结在系统。但有一个要提醒大家,我们在引导孩子时,不要假装勤奋,我们太容易呆在思维惯性和舒服圈里,比如你以为每天给孩子读两本绘本,一年后就要看到孩子可以复述内容、表达不成问题。当你跟孩子做一件事情很久时,双方都很舒服,要警觉,是否温水煮青蛙?往前看三个月半年,下一步是什么,我现在应该改变什么,这不是长期的系统,但每一次在“舒服圈”时会反思,然后横向比、纵向比,我距离目标(比如上小学)还差什么,然后就会有的放矢。如果非要规划,要有“二八法则”——八成孩子喜欢,二成父母喜欢(孩子必须学)。育儿没有人很专业,很多教授坦然承认没带好孩子,我也有很多问题的。真正的疯狂,是你重复做同样的事,还期待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B观众问:
我是上海人,老公是香港人,现在从香港搬到上海,孩子说自己是上海人、不是香港人(外婆说的),我要怎么引导孩子,又该如何与老人沟通,还有女儿拒绝用粤语与爸爸沟通怎么处理?
大J答:
我们从美国回来遇到类似问题。老人不好改变,可以改变小孩。这个问题可以放在大维度看,可以通过读物告诉孩子,这是我们国家,这是我们世界,世界不在乎你是哪个国,而是你能为世界做多大改变。还有不要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处理,你可以问孩子怎么想,小D就跟我说“我是中国人,出生在纽约”,让孩子自己决定“我是谁”。不过其实我是谁不重要,因为孩子未来要面向世界的。关于与父亲沟通问题,不要讲道理,用情去打动。告诉孩子爸爸出生在香港,讲的是粤语,普通话讲不好,不过现在也努力学普通话,希望孩子帮爸爸一下。然后给孩子讲爸爸小时候的故事,看小时候照片,那是我爱的人、从小生活的地方,你不必帮助孩子理解城市属性,但每个人,尤其孩子会在意爱的东西,连接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建议自己用爸爸和孩子的照片做两个绘本,一个《爸爸的故乡》,一个《我出生的地方》,告诉孩子虽然语言不同,但都爱那些地方,爱是相同的。
C观众问:
女儿30周早产,现两岁出头,爱绘本,多于玩具。偶尔玩玩具,容易受挫,然后打玩具,怎么破?
大J答:
我女儿也是早产儿,早产儿受挫度更高,觉醒意识更早,可能跟康复训练相关。她们有高的意愿,低的动手协调能力,所以选绘本不选玩具,孩子打玩具是愤怒表达。建议降维精细运动(比如现在2岁,去玩1岁玩具,去玩以前熟悉的玩具,让孩子建立自信)。注意不要强化他习得性无助,他的受挫已经表达了(打玩具),他的愤怒表达他的在意,知道你的期望,没有这种自我意识的孩子是不会愤怒的,所以不要一直鼓励他帮他做,这样容易强化他(你看,我确实需要帮助,我一直需要妈妈帮助)。所以,先弄一些更小月龄玩具帮助他开发精细动作,告诉他“我可以的”,多和他玩诸如爬行游戏、人体推车游戏等不刻意锻炼的游戏,帮助他锻炼肌肉,不断进步。虽然是早产儿问题,但其他孩子也是,不要以为帮助鼓励孩子,就会让他受益,有时会让他习得性无助。所以当你用了很多引导方式,诸如复盘、鼓励等等,还是不行时,要降低难度,可能是孩子能力还没达到。
D观众问:
孩子3岁不到,自己是焦虑型家长,鉴于国内外教育环境的差异,如何选择学校?(民办、公立、私立……)
大J答:
这是个人选择,没有对错。1.教育资源公平化是大势所趋,建议顺势而为,其实不是重点学校也有重点班。家里要留有余地,不建议砸锅卖铁买学区,家里没有余地,孩子大概率失败。    2.选择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学校,其实不是对于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有些父母给孩子两手准备既让孩子读体制外,又让孩子学体制内,其实是父母害怕,患得患失,愿赌就要服输嘛。      3.家庭的计划是什么:出国吗?移民吗?教育其实是家庭决策,学校不能提供,家庭可以给。人永远都是有选择的,你说没得选择时,实际已做出选择。
大J最后说:
学龄前的土壤很重要,我现在没有那么焦虑女儿问题,当我看过更多的孩子,与更多的人交流后,我知道成长的本质就是那个土壤,我相信过去六年所花的土壤培养已经准备好,虽然小D一些量化指标可能还落后,但土壤、种子已经在那,她就有成长的力量。
如果说我过去六年我那么认真学习育儿能带来什么,就是那份坚定和相信,因为我真的会相信它是给了我信仰,它帮我抵抗外来嘈杂的声音,专注做出忠实于内心的选择。
签名合影环节时,大J一眼认出了我,“哈哈,你又来了呀”,然后大J当着全体读者说,“介绍一个人给大家认识,这位是来自福建的外科医生,超级好爸爸,他来上海学习,每天给孩子写信。”
很激动得到她如此大方的赞美,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大J孩子比我的孩子大不多,很庆幸育儿路上有这样一个“姐姐”可以学习,很庆幸两次遇见大J。
这篇文章写了四个多小时,现场听完、路上思考、回家整理成文后,不仅收获具体知识,更收获一份坚定和自信。我基本把这次大J读者见面会的干货,整理成文字,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