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鬼】龙尾坡
龙尾坡
龙尾坡
从塬上到市区是15公里
从市区上塬也是15公里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这是一条饱含沧桑的路,这是一条拥有斑驳历史的路。只因这条路的其中一段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龙尾坡”而让塬上的人记忆犹新,久久不能忘怀。
小时候,“龙尾坡”是塬上小孩的向往,因为走过“龙尾坡”,就预示着到了市区。可以去领略外面的世界,而这个坡,山路18弯,好像巨龙一样攀附在市区南边的土塬上,弯弯曲曲,时而陡峭,时而平缓,好似塬上人的性格一样,时而耿直,时而温顺。小的时候,听大人讲关于这个坡的传说和修路之难,听的多了,就很好奇,其间,有个同村的大哥哥,说他骑自行车下塬去市区,从“龙尾破”一路下去,车速快到绕市区跑了18圈后车才刹住车。大哥哥讲这故事时绘声绘色,我们这些小孩就信以为真,等我们长大后,才觉得这是多么的滑稽。简直就是吹牛。不过那时“龙尾破”反而让我们对它增加了神秘感。我们一帮屁小孩一直觉的一定要去感受一下“龙尾坡”的威力和神秘。
上高一的时候,我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那是父亲和我骑自行车去市区买柿子的事。要去市区,必须经过“龙尾坡”,到了坡口,父亲对我说,下坡时要紧握刹手。根据路况的陡峭,平缓程度掌握刹车的缓急。不能急刹车。刚开始时。我有点紧张。不敢骑上自行车下坡。只能单脚骑车。慢慢将车朝下放。这样的骑法,虽然稳当了好多,但方向不好把握,也骑的人很难受。等到要下第三个弯时。我壮着胆子将身体全部骑到自行车上,这时由于紧张,猛一抬头,前面迎面过来一辆小车。我的车头就不听使唤了。摆来摆去。最后一不小心将车骑到了马路旁边的坡地里。车子倒了。我被摔了下来,车后边的两笼柿子撒的满地都是,后来,万般无奈的只好推着自行车下了渭南。这就是“龙尾坡”对我的初次创伤,从哪以后,直到现在我都没有一次完整的骑行过“龙尾坡”,
随着时间的延续,塬上有了跑运输的三轮车。由于经济的落后和发展的制约,这种车在当年还是很赚钱的。车主为了多拉客,在车后面的棚子车厢里挤满人。有坐的,有站的。特别是上塬时,由于车后面太重,捎不留神车头就翘了起来。为了让车头平稳多拉客。车主便让客人在车头处蹲上几个人。一路慢悠悠的。黑烟直冒,颠的人呕吐,好像老牛拉破车似的。攀着“龙尾坡”一直向南行进,那时人的风险意识都很淡薄,加之经济水平差。觉的这种乘车方式既拉风又潇洒。可耐苦中作乐。后听说这种运输工具经常发生事故。每当发生交通事故,便多了一种对“龙尾坡”的憎恨和埋怨。
记得每逢夏天,勤劳的塬上人一大清早便骑上自行车,带上干粮和劳动工具,沿着“龙尾坡”崎岖的弯道一路向北下行进入市区的劳务市场(简称人市),静候老板们的挑选。一天的苦力劳动只有等到太阳落山后才得以放松。这时的“龙尾坡”简直就是他们快乐的场所,只见他们光着膀子,脖子上搭条毛巾,推着自行车,带着给家人买的礼物,沿着坡路,随着人流,吹着盛夏的微风,说笑着,谈论着。打闹着。一天的辛苦劳作换回了归家的甘甜。这时的“龙尾坡”是甜美的。快乐的。借夕阳西下的余晖。一道道身影映辉着“龙尾坡”的和谐和幸福。
时间进入20世纪中期。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入,现在通向塬上的路有三条(其中两条已通车。一条正在建设之中),往日“龙尾坡”的唯一性得到了挑战。也慢慢失去了它往日的热闹。但它的历史是深远的。它的功绩是无法抹灭的。无论它是多么的艰难和恶劣。它永远是塬上人沟通外界的桥梁。
写文怀念“龙尾坡”,只是想找回当年它对于我的神秘感。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向晓岗,男,渭南长寿塬人,现居西安,从小喜爱文学,作品常以老鬼笔名发表于《西部文学》,《渭南文坛》,《作家摇篮》,《华商报》等刊物,精尽文字,以文强友,真情表述,平叙纪实是作者的一贯写作风格。《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金额系统设定七日到账,到账后及时发放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