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支付的“尴尬”
【经岚观察】18013
现金支付的“尴尬”
——2018关西之旅(3)
文/李志青
到日本短短的几天,深感不便的一件事情就是现金支付。刚下机场,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各大“攻略”在机场购买交通卡,无论是在专门的旅游中心,还是在自动售卡机上,手持信用卡,却发现毫无用武之地,只能乖乖地掏出“万元”大钞,这对于已经习惯于在街头菜市都使用支付宝和微信等支付方式的国人而言,真是有点措手不及。紧接着,当我们入住后,便开始沿街品尝琳琅满目的各种小吃,No Cash Again,在很多店铺的门口,直接在卡片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等我们酒足饭饱后,“村长”去柜台结账时,又是“一叠”钞票。接下来几天,我们发现,现金支付不只是一个“支付方式”的问题,而是一个“流动性”问题,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准备足够的日元现金。幸好,也并非所有的店铺都是cash only,一般在稍大一点的店里还是允许用credit支付的。因而,我们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只好对那些cash only的店铺绕道而行,专门挑允许credit支付的店铺消费,以至于当我们想吃个冰激凌时,也得跑很多家店。
这样一个习惯于现金支付的社会似乎与我们想象中的日本大相径庭,其实,就在我们住所周边,也就是京都的市中心,银行(金库)、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机构遍地林立,充分印证了日本发达的金融体系,也就是说,如此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却未让当地的支付方式实现“非现金化”,这一点与德国的情况很相似,同样有着非常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但在支付方式上德国社会也很“保守”,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使用过信用卡。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落差呢?其中的原因值得玩味。对于市场而言,与信用卡支付相比,现金支付的初始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显然与此有关,那就是商户和消费者通过现金交易可以免除银行的收费环节。除此之外的一个可能因素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关,对于大部分小本经营的店铺而言,信用卡消费意味着要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而失去竞争力。此外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与风险意识有关。据笔者所知,德国和日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近100年都曾经经历过非常严重的“支付危机”,也就是通货膨胀,德国是在一战后的20年代,日本则是在二战后40年代,各自发生了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给各自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和风险,这样的经历会不会对。。德国和日本当前所选择的支付方式有所影响呢?产生了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刻板记忆呢?尽管没有做深入的研究,但这样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也许,在他们国民的心目中,始终保持着对一种金融风险的警惕之心,而日常的现金交易则正是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手段。
当然,形成现金交易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支付宝等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目前正在兴起无纸化交易的革命,而至少到目前为止,无纸化交易带给我们的主要仍是提高便利等好处。那么,在经济金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究竟哪种支付方式才能笑到最后呢?对此我们似乎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