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的“孝道”
宋孝宗是个有血性的人,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品质。“岳飞曾经在入朝时候,去过赵瑗读书的资善堂,见过这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聪敏可爱,有着不同于同龄幼童的端正和大方。岳飞情不自禁地心里默念道:'国家中兴希望,看来在他身上了。’”(符海朝 王曾瑜《岳飞十讲》)
宋孝宗剧照
但孝宗能够继承大位,完全是出于宋高宗的恩赐。在宋孝宗看来,他能从平民一跃而成为天子,养父宋高宗的恩情无以报答,所以他唯有以孝道来回应养父太上皇的恩德,哪怕这是涉及到国家和民族大业的北伐,或是关涉到政坛清白的人事任免,他都难以在背后,彻底摆脱那位养父和太上皇的影子。而高宗又是个长命老头儿,退位之后非常滋润地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直到淳照十四年(1187)十月才离开人世,而此时孝宗也已经是整整六十岁的老人了。
在这二十五年里,孝宗朝大大小小的军政事务几乎都要征得太上皇的同意,自己做决策的少之又少。当然,他日常的一项雷打不动的工作就是要按时到德寿宫去“晨昏定省”,并且经常带着老爷子流连玉津园、聚景园、东园、天竺寺、西湖等处游山玩水、拜佛庆寿,估计有一点儿做得不周到,老爷子都会给个脸色,那对孝宗来说就不是小事了。
太上皇赵构的存在是孝宗躬行孝道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他反过来也对孝宗当朝理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高宗退位之际,与孝宗达成共识,每月四次至德寿宫朝拜。一月四朝,表面上是儿子向父亲尽'温清定省’的孝道,实则具有重大的政治功能,它是高宗向孝宗发布指示、进行政治部署的主要渠道。孝宗在朝拜德寿官时,重要的朝臣奏疏都会送来,向太上皇报告章奏和聆听意见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朝中的人事任免要经太上皇首肯,新任大臣一定要先奏禀太上皇后再正式委任,殿试第一甲的策文也要经太上皇过目。”(孙健《识宋:他们的宋朝》)
“孝宗一朝,尽管主和还是主旋律,但在太上皇和主和派的夹缝儿里,孝宗还是力所能及地做了些好事。”(李之亮《一本书读懂宋朝》)隆兴北伐失败后,孝宗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此后的南北多年相安无事,也使得孝宗更加关注内政、勤恳治国。孝宗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孝宗在位期间,注意吏治,慎选官员,惩治腐败,大力裁撤冗官(仅仅在淳熙十三年一年,在临安府一地就裁撤冗官近千人),是南宋历史上政治最清明时期。宋孝宗还下令将纸币“会子”作为法定意义的权威货币辅助流通,更加促进了纸币在南宋境内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社会家给人足、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政治繁荣、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如上所述,整个南宋一朝,宋孝宗是最有为的皇帝。只可惜孝宗终为孝道所累,“这位可怜的皇帝倒霉就倒在他干爹高宗活得太结实,直把孝宗拘管得壮志难酬。”(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