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红山先民的生活

赤峰,红山之意也,蒙古语为“乌兰哈达”,因城区东北部有一赭红色山峰而得名。更为著名的是,这座赭红色山峰还是一种远古文化的得名之地,即红山文化,距今已经有6500年至5000年了。

红山文化体系庞大,源远流长,还包括距今8500年以前的小河西文化、距今8200年至7400年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500年至7000年的富河文化、距今7200年至6200年的赵宝沟文化以及距今5000年至4500年、有“后红山文化”之称的小河沿文化等,因此又被称为“红山诸文化”或“泛红山文化”。

那么,在四五千年以前,这些红山先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

自然环境挺好

现在的赤峰地区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但在8000年至6000年以前,气候却是温暖潮湿的,自然环境比现在要好很多。那时候的赤峰地区覆盖有大面积的胡桃楸、白蜡树、松树混合组成的夏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其间还分布着由杜鹃树等组成的灌木丛。在森林区及森林草原带的岩石上,则生长着性喜温干的中华卷柏;由禾木科的蒿、蓼组成的草原也占有一定面积。当时的年平均气温在6.5℃至7.5℃,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温度为-11℃至-12℃;最热月7月份平均温度是23℃至24℃,≧10℃的年积温有3000℃至3200℃。

在如此优良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之下,红山先民们的食物来源丰富。因此,在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前期文化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原始农具、捕鱼用具、动物遗骨和木炭。这说明,在农耕兼营狩猎的红山先民们的聚落周围,分布有广阔的森林草原和面积足够的水域。此时,赤峰地区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阶段,社会发展进程与中原等地大体同步。

到了距今约5000年前,赤峰地区的气候环境出现了由暖温向温干的转变,胡桃楸等落叶阔叶树逐渐减少,代之以适应性较强的桦木和性喜温干的松树,草原占领了低洼丘陵地区,出现了夏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和森林草原景观。距今4000年左右,赤峰地区仍然处于一种较为温和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下。当时的年平均气温较现在要高出0.5℃至1.5℃,最热的7月份较现在高出1℃至3℃,最冷的1月份较现在高出3℃左右,年降水量较现在高50至100厘米。此时,生活在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时期的先民们,因为有森林与草原相间的气候环境,可以种植出适应性较强的谷类,饲养牛、羊、猪、狗等家畜,也可以猎取野兽,过着一种亦农、亦牧又、亦猎的生活。

不愁吃与喝

至今,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长江流域是水稻的原产地,黄河流域是粟(小米)的原产地,而赤峰地区则是稷穄(糜子)的原产地。在兴隆洼文化时期,发生了东北最早的农业。这是因为,考古工作者在对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第一地点第31号和第10号房址居住面和堆积层的挖掘过程中,发现了1500多粒已经碳化的谷物颗粒。

我们知道,赤峰的“两河流域”,即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及其众多的支流水系,恰好处于大兴安岭东南麓和燕山北麓的夹角地带,因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扇面形流域,同时也决定了赤峰水系的地势走向是西北高,东南低,依次递减,呈现出多山丘陵和河岸台地的地貌特征。

在现在的中国地理上,赤峰两河流域地区又是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区域,属于地球表面较为敏感的生态过渡地带。在南侧的燕山山脉和西侧的大兴安岭山脉,分别构成了中原农耕区和北方游牧区以及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分界。在世界范围内,这里又属于欧亚大陆草原通道南缘东端,濒临太平洋西岸。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意味着在古代的赤峰两河流域地区是连接中国南北和沟通世界东西的交通大通道,成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民族成分杂居,多种文化因素荟萃之地。而这也是本地区万年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由此决定了赤峰会成为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

从距今约3500年前开始,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赤峰地区又开始向凉干型气候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即是森林面积减少和无树荒原的增多,从而导致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由复杂向简单的转变。再加上大部分的赤峰地区土质疏松,地表堆积为以沙质为主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而红山文化直至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以来,人口的逐年增加和土地的长期开垦,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地表出现沙化。森林、草原、沙地相间的地理条件和逐渐趋于凉干的气候环境,决定了赤峰地区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调整。从此,这一带的经济类型开始了由农耕向游牧生产方式的转变。

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导致赤峰地区的两种青铜文化的更迭,即生活在以农耕为主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先人们开始南迁,赤峰地区又迎来了另外一批畜牧业发达而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先民们。他们生活的阶段为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此时已是中原的西周和春秋之际了。至此,基本延续至今的中国南农北牧共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了。

畜牧业是由原始社会的狩猎业演化而来的,但最终的形成也与农业有很大的关系。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剩余农作物有限和动物野性未得到完全驯化,野生放养成为当时主要的畜牧方式,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在兴隆沟第一地点发现的那些既带有家猪特征又处于野猪状态的动物骨骼就是很好的证明。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多,动物的进一步驯化和提高生活品味的需要,畜牧业逐渐由放养过渡到豢养阶段。红山文化晚期时,家猪已没有了野猪的特征。那时候的先民们不但豢养猪和狗,还驯养了牛、羊等动物。其中,猪是红山文化最主要的家畜,在东山嘴遗址中曾发现了属于红山文化时期家猪的骨骼,红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以猪为题材的雕塑作品。

纵观红山先民们的发展史,生活条件还是挺好的,最起码在当时是非常适合生存的。否则,也就不可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远古文化了。红山先民们种植的农作物可能主要是粟、黍一类的植物,也就是小米或小黄米,属于旱地作物,但产量比较低。

在红山文化时期,渔猎经济也占有相当比重。在考古过程中,红山文化的细石器数量较多,比如在巴林右旗的红山文化遗址,细石器数量占全部石器的五分之一;海金山遗址占三分之一;大沁他拉遗址多达三分之二,西水泉遗址更是达到80%为细石器。在这些细石器中,以等腰三角形镞最有特色,数量很多。这说明当时的狩猎水平很高,压制法制作的细石器历来被认为是与渔猎经济存在密切关系的。在红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野生动物骨骼,比如在白音长汗遗址就发现了马鹿、斑鹿、狍、熊、野兔、狗獾和贝类等骨骼。这主要是因为赤峰两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独特,动植物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极其丰富,为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提供了充足的渔猎对象。在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的食物结构仍以肉食为主。这也说明,狩猎或畜牧业仍是红山文化时期的两种重要的经济形态。

抱团来取暖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赤峰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加,出现了以早期城邑为中心的聚落群体。

此时,赤峰地区的农耕文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实际上,在兴隆洼文化时期,赤峰地区的红山先民们就已经进入到定居时代了。而且,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住房有由大变小的趋势。兴隆洼文化时期的住房大都为20至60平方米,而红山文化时期大多只有10至30平方米。这一现象的出现当然不是因为红山文化时期的房价高涨而引起的“限购”喽,很有可能与人口增多和建房资源,如森林出现萎缩有关。直到这时,农业产品才有可能成为红山先民们的食物的主要来源。

考古发现,红山文化时期的房址均为圆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偶尔可见“吕”字形大套间。房屋墙壁的建造方法是先紧贴生土坑壁立柱为骨架,结扎禾草秸把,涂上底泥,然后抹细泥,有的还要绘上彩色壁画。房址的门道多呈斜坡式,开设在南部或东南部。室内中心部位或偏向门道一侧为灶址,多为瓢形土炕灶,深度普遍在1米左右,也有少数椭圆形或方形浅坑式灶;居住面多经过特殊加工,有的抹一层或几层草拌泥,并经过烧烤平整而坚硬。在那斯台的一处遗址中,还发现有抹了白灰的居住面,真是够讲究的了。

在红山文化的早期,先民们的房屋是土木结构,即于黄土之上深挖房址,而后在四壁或中间立木柱以搭建屋顶。到了晚期,以木石结构为主的建筑物出现了,如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女神庙以及积石冢等建筑。东山嘴祭坛中心建筑的周边多用加工过的石块砌成整齐的石基,内部为平整的黄土硬面,有大片红烧土面,这可以视为建筑材料的一次巨大飞跃。

为了向阳保暖,红山先民们的房址多选在山岗的南坡或东坡。他们还会在房址周围挖出灰坑和用以储存食物的窖穴。在一些遗址的周围还有围沟,起防护作用。但从英金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看,早期的居住遗址分布比较稀疏,150公里的范围内只发现有18处,一般要建在高出河床10至40米的山岗上。而且,文化堆积层较薄,不到2米。这说明,早期先民们的定居状态还不是十分稳定。

积堆的坟冢

人类在吃饱穿暖后,不但能站直腰板儿,还会有精神方面的追求。于是,原始的手工业和信仰便出现了,有了审美和思想的要求或条件。

红山文化晚期的手工业专业化特征和趋势十分明显,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制作场所,如敖汉旗四棱山的陶窑遗址。这是因为,红山文化时期农业经济的发达和多种经济形态并存,致使剩余食物增多,能够让一部分人从寻找食物的工作中独立出来,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或制作,从而促进了手工业的专业进程。

在当时,陶器的生产是与农业的发展相适应的,因为农业产品需要炊煮、饮食和储藏器皿。红山文化的陶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齐全,有筒形罐、折肩罐、斜口器、器盖、碗、杯、盏、盅、盘、壶、盆、钵、瓮、筒形器等。其中,筒形罐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类,应当是当时主要的炊煮工具。小口短颈双耳罐、厚唇垂腹罐和敛口广肩双耳罐等也应为炊煮器。钵、碗类是主要的饮食器,数量多,富有变化。瓮的形体较大,是当时的主要储藏器。

从东山嘴、牛河梁等红山文化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的规模以及“惟玉为葬”的情况可以看出,红山文化后期的原始宗教相当发达,而其中出土的玉器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大部分是萨满教的通神之物。萨满们在进行巫术仪式时,由于精神处于极度集中、亢奋甚至昏迷状态,会产生幻觉。待清醒后,他们会凭借着头脑中的印象将这些幻觉描绘出来并雕刻成器,作为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巫术仪式中更快进入状态的媒介。他们还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的鹰、鸟、蛙、蜥蜴、蟾蜍等动物都是神灵,可以帮助其与神灵更好的地沟通。如是,这些动物制作出玉雕也就被赋予了某些神力,如玉人、玉鹰、玉鸟、玉鸮、玉龟等,都属于助神类神器。

考古工作者发现,截至现在,红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以积石冢为主。这种积石冢大多位于山岗的顶部,有单冢、双冢和多冢之分,或大或小。这说明先民们的宗教信仰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积石冢以石墙为界,冢界为平砌的多道石墙,由外向内高起,形成台阶,积石上再封土,所用石料均为就近开采的硅质石灰岩,冢界内侧还有彩陶无底筒形器群排列,同冢中以中心大墓为中心,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从积石冢多与祭坛、女神庙等遗迹共存或距离很近,以及随葬品中以可能被用于祭祀的玉器为主等现象分析,墓主应当是红山文化时期执掌宗教权力的人们。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等级的区别,在各个冢中处于中心位置的中心大墓的墓主应当是他们的首领。积石冢中放置尸体的墓室多为方形或长方形,构筑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长方形石板围砌四壁,墓顶先以大石板拼接覆盖,再垒砌两层大石板;另一种方法是用石块垒砌成墓室的四壁以及项顶部,四壁分别由二至三层石块垒砌,顶部叠压三层石块。

(0)

相关推荐

  • 第1569篇  红山文化与黄帝事记

    摘要:红山文化自发现以来,备受各地学者的重视,对于它的研究亦有不同的线索,而从古史文献的记载.考古发现中,红山文化与黄帝的历史事迹存在着很多可以互相印证的地方,更有学者认为,正是黄帝部族创造了红山文化 ...

  • 双璧同辉,穿越千年,相遇赤峰

    中国古代两大用玉中心,北有红山,南即良渚. 红山玉器出自北方,因材造型,粗犷豪放追求神似,良渚玉器擅长纹饰,深沉严谨,更为抽象. 红山古民以玉器作为"巫玉",完成对"神灵 ...

  • 远古文明的完美绝唱-红山文化

    卢江良 王源源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方向2千米处的英金河畔,坐落着一座褐红色的山峦,蒙古语中称它为"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汉语称为"红山 ...

  • 从远古洪荒到文明的曙光•史前辽宁古人类遗址及文物

    地处中国东北的辽宁是一片写满传奇的土地,这里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距今28万年前,人类开始在辽 ...

  • “灵井鸟雕”所释放出来的文化信息有助揭示“许昌人”的生活风貌

    来源: 神秘的地球 时间:2021年1月07日 11:41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申海涛):"许昌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灵井 ...

  • 第五百零五篇   北京市孟各庄带有红山文化因素的遗址

    X 遗址位于北埝头以南16公里的河北三河县孟各庄.该遗址于小清河与泃河交叉的台地上,亦属泃河流域.孟各庄遗址的文化堆积上而下可分3层,第 2.3层属新石器时代.第一期文化(第3层)出土物中陶器以夹砂粗 ...

  • 中国玉器几时从石器中分化出来?

    兽面纹玉牌 红山文化 玉玦 兴隆洼文化 费孝通曾经说过:"玉器应该是属于石器的一部分,不过它是美的石头."在玉器出现之前,必然存在一个玉石分化和玉被认定的长期过程.近年考古界研究表 ...

  • 第1239篇  红山先民生活在高度文明中

    X 上图为辽宁博物馆展品. 跟随考古发现探红山文明 先民生活在高度文明中 辽河文明是个很特殊的文明,它呈现的状态不同于中原文明,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现而今,中国还没有其他哪个区域内同时拥 ...

  • 带你走近范曾先生的生活(珍藏)

    带你去了解当代大儒 (视频来自网络) 带你去了解当代大儒 (视频来自网络) 展开

  • 与猪同住的红山先民们

    实际上,在中华民族文化里,人们对于猪的崇拜并不比龙和凤晚,甚至可能还要更早一些-- 视死如生 在上一期里,本报记者为您介绍了"积石冢".在这一期里,首先再为您介绍另一种神奇的葬俗, ...

  • 第1199篇  红山先民是穿树叶的吗

    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三种文化形态孕育的红山先民是穿树叶的吗 ■红山先民是穿树叶的吗? ■他们是七八岁生子.十四岁就死吗? ■生活的环境带给了他们怎样的地域性格? 辽河文明是个很特殊的 ...

  • 第1590篇  红山先民的后裔今何在?

    --红山文化的先民,在当时的历史年代中是一支强悍富庶的原始部落,这一点从遗留下来的山城等遗址均可证明.就是这样的伟大部族是因为什么原因南下?他们的后裔究竟是谁? 在红山先民当时的活动范围内,有旧石器时 ...

  • 甘肃彩陶:了解史前先民生活的一扇窗

    演讲人:郎树德 演讲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讲堂 演讲时间:二〇二〇年十一月 郎树德中国博物馆协会史前遗址专家委员会顾问.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北史前文 ...

  • 《爱的教育》从开学说起,说说孩子们之间的那些事儿,走近孩子的生活

    <爱的教育>从开学说起,说说孩子们之间的那些事儿,走近孩子的生活 在开始这个故事之间,我们先要交代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本书的版本问题,我这里既有书籍,也有电子书籍.但是都有出入.有的 ...

  • 走近诗人>>吴述朝 · 在返璞与生活之间收获诗意

    事实写作,在返璞与生活 之间收获诗意 走近诗人吴述朝 如果说,广东的商业界,有一位十分值得关注的诗人,他就是吴述朝.长期以来,他多以商业地产从业精英的身份出现在公众和媒体当中,而诗歌界少有露面和传播, ...

  • 走近诗人>>阿里 · 生活的旗手与呐喊

    生活的旗手与呐喊 走近诗人阿里 阿里,原名黄根生,江西吉水人,现居广州.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革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高校教师,主编校园作家工作室.诗歌入选多种选本,已出版学术作品2部,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