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之行
作者:三分明月
前面的话
从贵州黔北绕了一圈回来后,想码码字记记此行。
但一拿起笔就有些犯难了。写什么?怎么写?
写什么当然是主题的确立问题。
走了一大圈,所见甚多,由见而想的也不少。
究竟该如何找这个切入点?一时半会我还真拿不定主意。
昨天同朋友在微信上闲聊时,无意间把我这次的出游线路用草图的形式告诉对方:桐梓——遵义——茅台——赤水。
朋友惊呼:你这次走的是当年红军在贵州的长征路线啊!
一句话点醒了我,使我茅塞顿开。
今年正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同时八月一日将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已是九十四周年了。
于是主题的雏形逐渐在大脑中形成。
主题的问题一旦解决,余下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不就是一个如何布局谋篇的问题吗?
贵州山,贵州人
贵州的地形特点主要是山地,丘陵都不多,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
过去有一句评价贵州的俗话“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前半句描绘了贵州的地理特点,后半句则是说贵州历来就是穷困之乡。
尤其是黔北,就是过去的古夜郎国,其穷困程度可想而知。
旧社会,贵州的穷人被称为“干人”就极为形象。
当年红军长征经过黔北山区,据相关历史资料介绍,就有将近两万贵州干人参加了这支穷人的军队,跟随共产党踏上了长征之路。
我们这次从重庆出发,走的是渝黔高速。
车过石门坎,便算跨进了黔境的门坎。
石门坎是贵州北大门,黔北地区我以前沒有正南其北来过。
这次初来乍到,颇感新鲜,一路上睁着双眼,贪婪地欣赏山景。
透过车窗,第一感觉就是青山滴翠,植被保护得相当好。
一幢幢小楼散落在山脚狭小的平坝上,形成一个个新时代的村落,甚是壮观。
我到处搜寻过去的茅屋草舍,居然一间也没有看到。
第二天上午离开遵义,十一点车抵茅台。
我们在茅台镇街上打算买点正宗茅台酒。
全镇商铺,大部分是卖酒的,怪不得整个镇上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酒香。
在同老板的攀谈中,他告诉我们,茅台镇大小酒厂四千多家。
茅台靠酒至富的人不少,身家上百万者处处皆是。
这话我相信。
从遵义到茅台的高速路上,悬挂的几乎全是茅台酒的商业广告。
公路两边尽是一栋栋小洋楼,越接近茅台镇,洋楼规格更高,形如别墅,颇为气派。
他还告诉我们,正宗茅台酒每斤少了两百元就买不到。
当然便宜的也有,五六十元一斤,但就不敢保证其质量的正道了。
老板的一席话,使我突然想起当年红军路过茅台时,伤员用茅台酒泡脚浸洗伤口的轶事。
今天看来,这并非空穴来风。
茅台镇在中国革命史上是有过贡献的。
红军四渡赤水,就有三次是在茅台渡口过的河。
第三天上午,从赤水城区到燕子岩丹霞景点参观。
途中我忽然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公路两边的民房,外墙都凃成统一的红褐色,似同丹霞。
是寓意这曾是一块红色土地,还是同丹霞地貌和谐统一?不得而知。
还有更绝的。
头天晚上因为下了一场夜雨,从车窗向外一看,群峰烟雾缭绕,青山郁郁葱葱。
在青山深处,隐隐约约露出一角红墙。时而被青山遮住,时而被云雾缠绕,如同仙境一般。
此时,一句唐诗突然蹦入我的脑海,“白云生处有人家”!
此时此景,不正是杜牧笔下的意境吗?
后面的话
此次黔北之行,无意间走了一条红色旅游之路。
但我不想去写大家所熟悉的遵义会议和娄山关之战,也不想去谈论四渡赤水的老话题。
我想另辟蹊径,以我的所见所闻,从一个侧面去实事求是反映贵州的变化。
虽然黔北地区仅是贵州的一部分,但见一斑而窥全豹。
从相关资料获悉,贵州从去年十一月底,就已实现全省脱贫摘帽,“人无三分银”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这次黔北之行,虽是走马观花,但从处处绿水青山,我分明看到了一座座金山银山。
这片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土地,共产党人却绝处逢生,从绝境一步一步走向了光明。
山,还是贵州的山;人,还是贵州人。
今天的贵州人,却给昔日的贵州山换上了新装。
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片红色土地更加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2021年7月29日